《伤寒论·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译文/评析(4)
张仲景 zhuakuai.com【原文】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译文】
病人内脏没有其他的疾病,时而发热,自汗出而不能痊愈的,原因是卫气不和,不能卫外为固。可在病人发热汗出之前,用桂枝汤发汗,使营卫重趋调和,病则可愈。
【评析】
本条讲因卫气不和而时热汗出的治法。
【原文】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译文】
太阳伤寒,脉象浮紧,没有及时发汗,因而发生鼻衄的,仍可用麻黄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表症失汗致衄,虽衄而表仍未解的治法。
文中只提出伤寒脉浮紧,也属于举脉略症,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等表实症状,是必然具有的;唯因没有及时使用麻黄汤以发其汗,以致表邪郁遏,无从宣泄,上迫阳络而为鼻衄。但衄后表症仍在,可知邪未从衄解,此时决不能见衄治衄,而用凉血泄热方法,仍宜治其表闭,表实症得解,则衄血自止。至于是否用麻黄汤原方?应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但是,治疗大法是应该遵循的。
【原文】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译文】
伤寒发汗后,表症已经解除,过了半日,病人又发热烦扰,脉象浮数的,可以再发其汗,宜用桂枝汤。
【评析】
本条讲汗解之后,表症复作的治法。
伤寒发汗后,脉静身凉,为表症已解;但半日左右,又觉心烦,而且脉象浮数,乃表症又作,未提恶寒、发热、头痛等症,当是属于省文。所以会表症复作,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为余邪未尽,复行聚合;二为汗出后调护不慎,复感外邪。但不论其何种原因,汗解之后必然肌腠疏松,故只宜桂枝汤解肌,而不须麻黄汤发汗。
【原文】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译文】
任何疾病,用发汗法,或涌吐法,或泻下法治疗,而致耗血、伤津液的,若阴阳能够自趋调和的,则一定会痊愈。
【评析】
本条讲误治而亡血伤津的自愈机转。
凡病,当指中风、伤寒等各种病症而言。若发汗、若吐、若下之“若”字,意同“或”字,假设不定之辞。汗、吐、下都是治病的大法,但如使用不当,或用之太过,便能伤及正气,耗损津液。“亡”,丧失的意思,所谓亡血,并不是指吐血、衄血等失血症状,意为血液损伤,实质上与亡津液相近,因为血与津液都属于阴,津液耗损之后,血液亦必损伤。阴阳本来是相对存在的,阴阳协调则健康无病,若一方偏盛或一方衰弱,就会发生疾病。本条意在示人由于汗吐下而致血与津液受到一定损伤时,但只要阴阳尚能协调,则仍具有自我康复的能力,亦能渐趋于恢复。
【原文】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译文】
经过峻烈的泻下之后,又用发汗的方法,以致小便不利的,这是损伤了津液的缘故。不可用利小便方法去治疗,得到津液复而小便利,就可自然痊愈。
【评析】
本条讲亡津液小便不利的治禁。
下法泻有形的燥结,燥结去则津液不致再伤而得保存下来,故有“急下存阴”的理论。设非里实而误用下法,则损伤津液,故又有“数下亡阴”之说。发汗可使邪自表出,但汗出多而津液外泄,不仅伤阳,也能损伤阴液。今大下之后,又用发汗,必致津液大伤,因而小便不利,所以说,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这种小便不利,与蓄水症小便不利的性质完全不同,千万不可用利水方法,否则必津液更加损伤,因此,特提出“勿治之”的告诫。所谓勿治之,是指不可用利小便的方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一些滋阴养液的药物,还是应该的,不应拘执“必自愈”而消极等待。
【原文】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①,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注释】
①振寒:战栗恶寒的意思。
【译文】
泻下之后,又行发汗,出现畏寒战栗、脉象微细的,这是误下复汗,导致阴阳俱虚的缘故。
【评析】
本条讲内外俱虚的脉症特点。
误下则里气虚,误汗则表阳伤,下后又复发汗,因而表里俱虚,表阳虚则战栗恶寒,里虚则脉象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就是对战栗恶寒与脉微细病机的补充说明。从本条脉症来看,阴阳两虚应以阳虚为主,随症拟治,当用姜附扶阳,人参益阴。有认为误下伤阴在前,为一误;误汗亡阳在后,为再误,所以伤阳较伤阴为重,此仅据治疗方法的先后来推论病机,只能作为参考,不足作为根据。
【原文】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译文】
误用泻下之后,又误发其汗,致肾阳虚弱,病人出现白天烦躁、不能安静睡眠,夜晚精神委靡昏昏欲睡而不烦躁;不作呕,无口渴,无表症,脉象沉微,身有微热的,用干姜附子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因治误导致阳虚阴盛症的辨治。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①。
【注释】
①顿服:煎成的药液,一次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