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译文/评析(6)
张仲景 zhuakuai.com【原文】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①,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②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注释】
①头眩:头目昏眩。
②身为振振摇:身体动摇不定。
【译文】
伤寒病人,或经过涌吐或经过攻下的治疗以后,感觉胃脘部气逆闷满,并且气上冲胸膈,起立时就头晕目眩,脉象沉紧,此时再用汗法以发其汗,就会影响及于经脉,发生身体振动摇摆,宜用苓桂术甘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脾虚饮停气逆的症治。
本条的若吐若下,就是或经过吐,或经过下,并不是吐而又下。吐法、下法都能损伤脾阳,脾虚则水液不能正常输布,停而为饮,饮邪上凌,阻逆于胸脘之间,所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水饮既阻,清阳不得上升,所以起则头眩。推想其平卧之时,亦必眩晕,不过,当站立时体位变换,眩晕更加厉害而已。表症全罢而饮邪阻滞于里,所以脉象沉紧。
如果再用发汗,则外伤经脉,经脉虚而饮邪向外侵凌,则经脉瞤动而肢体振振动摇,此与真武汤症的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的病机一样,都是阳虚水动,只程度略有轻重不同罢了。有些注家把“身为振振摇”专责之阳虚或津液伤,丢开饮邪,恐非确论。
【原文】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译文】
经过发汗治疗,病还没有解除,反而恶寒的,这是营卫虚弱的缘故,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汗后营卫两虚的症治。
发汗病不解,是指病还未好,不是指表症未解。表解则不应当恶寒,现在反而见到恶寒,不可误认作表症,而是卫阳虚的缘故。表症恶寒,必然兼有发热、头痛、脉浮等见症,卫阳虚寒,则单见恶寒而不发热,脉必濡弱或大而无力,二者不难鉴别。然而汗后阳虚,阴液也必然受到一定的耗损,而营阴、卫阳两虚,所以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扶阳益阴,双方兼顾。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甘草各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原文】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译文】
经用发汗,或泻下以后,病仍然未解除,出现烦躁不安、恶寒、肢冷、腹泻、脉沉微细等症的,用茯苓四逆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阴阳俱虚烦躁的治法。
本症主方茯苓四逆汤,就其方药组成来看,实际是四逆加人参汤加茯苓一味,因此,也可以说是干姜附子汤和四逆汤的加味方。那么,除烦躁症之外,也可见到这些方剂的主治症候。干姜附子汤症无表症,脉沉微,四逆汤症厥逆,四逆加人参汤症“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由此,不难推知阳虚心悸、阴虚小便不利等,都可能是本症的兼见症候。总的来说,不外是阳虚液伤,因此用四逆汤以回阳,加人参以复阴,更加茯苓以宁心安神除烦躁。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原文】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译文】
发汗以后,怕冷的,这是正气虚弱的原因;不怕冷,只有发热等症状的,是邪气盛实的表现,应当泻实和胃,可给予调胃承气汤治疗。
【评析】
本条讲汗后有虚实的不同转归。
由于患者平素体质有偏阴偏阳的差异,因而同样在汗出表解之后,却有着不同的转归:一是发热虽除而仍然恶寒,这不是表邪未尽,而是卫阳虚的缘故,与芍药甘草附子汤症的病机是一样的,所以《玉函经》等对此仍作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二是不恶寒而但发热,多见于阳盛素质,汗多则伤津,阳明胃肠燥实,所以治宜调胃承气汤和胃泄热。
当然,这仍是举例而言,虚症不一定都宜芍药甘草附子汤,干姜附子汤、茯苓四逆汤等都是主治虚症的方剂。实症也不一定只宜调胃承气汤,还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白虎汤等都是主治实症的方剂。所以均应活看,才不致被条文印定眼目。
【原文】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①者,五苓散主之。
【注释】
①消渴:形容口渴之甚,饮不解渴,此处是症状,不是病名。
【译文】
太阳表症,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会使津液受到损伤,致胃中津液不足,出现烦躁不安、不能安静睡眠,口干想要喝水的,可以给予少量的水,使胃津恢复,胃气调和,就可痊愈。若出现脉象浮、轻微发热、怕冷、小便不通畅、口干饮水而不止,是太阳蓄水症,用五苓散主治。
【评析】
本条讲津伤胃干烦躁的调护方法与蓄水症的主症和治法。
太阳病治当发汗,但因汗不如法,大汗出后而发生的两种情况。一是汗后表症已除,唯因胃中津伤而干燥,以致烦躁不得眠,这不是里热伤津,只须注意调护,给予少量的汤水,使其慢慢呷下,以滋润胃燥,胃中津液恢复则胃气和,胃和则烦躁自除。切不可大量恣饮,因为胃气尚弱,恣饮则易酿成蓄水症。这是病后对口渴欲饮调护必须遵循的原则。
二是汗后而表邪未尽,仍然脉浮微热,但又见到小便不利,消渴,这主要是因恣饮的缘故,饮水太多而脾不转输,膀胱水蓄则小便不利,水津不能上布则消渴,愈饮愈渴,饮不解渴,饮入之水似乎已经内消,故称消渴。此时里有蓄水,外兼表邪,治当运脾布津,温阳化气,五苓散为的对方剂。脾之输转复,膀胱气化利,则小便利而蓄水除,津液布而口渴止,里得和而表亦随解。本症小便不利,当然与膀胱有关,但是水气之所以蓄而不行,与脾的关系尤切。许多注家囿于绎腑之说,将蓄水症专属之膀胱腑症,并把五苓散看做太阳腑症的专方,未免以偏赅全。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半、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右五味,捣为散①,以白饮②和服方寸匕③,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注释】
①散:将药制成粉末,叫做散。
②白饮:米汤。
③方寸匕:古代食具之一,曲柄浅斗,状如今之羹匙。《名医别录》云:“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不落为度。”
【原文】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①者,五苓散主之。
【注释】
①烦渴:因渴而烦,形容渴之甚。
【译文】
发汗之后,脉象仍然浮数,并且烦渴的,用五苓散主治。
【评析】
本条补述蓄水症的另一脉症。
【原文】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译文】
外感病,发热汗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并见四肢冷、心悸等症的,用茯苓甘草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五苓散症与茯苓甘草汤症的鉴别。
五苓散症的口渴,是因水气停蓄,脾失转输,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上布所致,已如上两条所述;本条更提出茯苓甘草汤症口不渴,以资鉴别。因为茯苓甘草汤症也是里有水汽停蓄,不过水停的部位是在胃中,水津尚能敷布,所以不渴。然而仅据不渴就断为胃中停水,证据显然不足,必须找一些其他旁参材料,如“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以及“厥阴篇”“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不难推知“心下悸”也是茯苓甘草汤症的主症。水停于胃,故治宜温胃散水。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原文】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①,五苓散主之。
【注释】
①水逆:因里有蓄水,以致饮水不能受纳,饮入随即吐出的,称为水逆症。
【译文】
太阳中风症,经过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发热、畏寒、头痛等表症,又有心烦、小便不利等症,若出现口渴想喝水,而喝水即呕吐,这就叫水逆,用五苓散主治。
【评析】
本条讲蓄水而致水逆的症治。
本条蓄水症的病机与以上三条一样,也应具有汗出、小便不利、脉浮或浮数等脉症,未提属于省文,“有表里症”,就是这些脉症的概括。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两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桅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绵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两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两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小灰包栀子十四个(擘)、生姜五两、香豉四合(绵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两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两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