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卷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原文/译文/评析(2)
张仲景 zhuakuai.com【原文】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①故也。
【注释】
①阳去入阴:去表入里的意思。
【译文】
病伤寒六七日,体表没有大热,病人躁扰心烦不安的,这是外邪去表入里的缘故。
【评析】
本条讲据症推断病理转归。
表为阳,里为阴,无大热谓表无大热,与麻杏甘石汤症无大热的性质一样,烦躁不安,由于里热炽盛,这是邪已从表入里,所以说“阳去入阴”,这是通过前后病情比较并根据现有症候分析得出的结论。也有认为阳去入阴是阳症转为阴症,但是从整个病程来看,却很少这种可能。无大热不等于无热,可见理解成阴症是不确切的。
【原文】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译文】
外感病第三天,邪气已传尽三阳经,应当传入三阴经。此时,若病人反而能够饮食而不呕吐的,是邪气未传入三阴经。
【评析】
本条讲胃和能食,外邪不会传入阴经。
此条与太阳病篇第五条“伤寒两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的精神是一致的,旨在强调病情传变与否,不应拘于日数。所谓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乃是计日传经的传统旧说,实际很少这样,绝对不可拘泥。病情的传变与否,以及如何传变,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今能食而不呕,表明胃气调和,邪就不会传入三阴,从而断定三阴不受邪,这对于病变转归、病势进退的预断,具有普遍意义。
【原文】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译文】
伤寒三日,病在少阳,脉象小的,为病将转愈。
【评析】
本条讲少阳病脉小,为将愈之候。
根据《素问·热论》,伤寒三日,应为少阳受病。脉小是对脉大而言,《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大则病进。”脉大标志着邪气盛,故为病进;今脉小,则邪气不盛,所以为欲愈的征象。但必须症势亦见轻减,庶为欲愈;否则,脉虽小而症势加剧,则为邪盛正衰,而不是愈候。
【原文】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译文】
少阳病即将解除的时间,多在早晨三时至九时之间。
【评析】
本条讲少阳病欲解的大概时间。
少阳属木,配四时则旺于春,配一日则旺于寅卯辰时,约在黎明或早晨,所以少阳病欲解,多在这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