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子部

频道主页

《伤寒论·卷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译文/评析(2)

张仲景  zhuakuai.com 

  【原文】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①;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②,腐秽③当去故也。

  【注释】

  ①系在太阴:属于太阴。

  ②脾家实:此处“实”字非指邪实,乃是脾阳恢复的意思。

  ③腐秽:肠中腐败秽浊的物质。

  【译文】

  外感病,脉象浮而缓,手足自然温暖的,是病属太阴。太阴寒湿内郁,全身应显发黄,若小便通畅的,则湿能下泄,不会形成发黄症。到了七八天,病人突然出现心烦、一日腹泻十多次,故其腹泻一定会自行停止。这是脾阳恢复,胃肠机能恢复正常,推荡腐秽积滞之物从下而去所致。

  【评析】

  本条讲太阴病转愈的临床表现及其机制。

  本条自“伤寒脉浮而缓”至“系在太阴”,是对太阳中风和太阴症的辨证鉴别。太阳中风脉浮缓,必有发热、恶寒、头痛等表症。今脉浮缓而手足自温,则知身体并不发热,当然亦无其他表症,所以脉浮缓为病不在太阳而在太阴,这是两者的区别。
 

  【原文】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译文】

  本是太阳病,医生反用攻下药,因而引起腹中胀满,并时时腹痛的,这是因误下邪陷太阴,当用桂枝加芍药汤主治;假使肠中有积滞而大实痛的,当用桂枝加大黄汤治疗。

  【评析】

  本条讲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的症治。

  太阳病误下伤脾,邪陷太阴,脾伤气滞络淤,以致发生腹满疼痛等症,基于症情有轻重之别,论治又略有不同,轻者仅腹满时痛,治宜温阳和络,桂枝加芍药汤主之;重者则腹部大实痛,仅用温阳和络法,力难胜任,还当兼用泻实导滞,宜桂枝加大黄汤。本症腹满时痛与太阴病提纲条所述的“腹满时痛”,其性质并不全相同。提纲症不但腹满时痛,而且自利益甚,全属太阴虚寒,故治以温脾祛寒,可用理中汤。本症不兼自利,因为脾伤气滞络淤,所以治用桂枝加芍药汤温阳和络。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①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注释】

  ①行:此处作“用”字解。

  【译文】

  太阴病,脉象弱,病人虽暂时没有腹泻,其后一定续发腹泻。对于此类患者,若应当使用大黄、芍药的,也应当减量使用。这是病人脾胃之气虚弱,容易受到损伤的缘故。

  【评析】

  本条举例说明中气虚弱之人用攻伐药必须注意用量。

  本条举例说明临床用药,必须注意患者体质,体质弱的,攻伐药应慎用,或减轻用量。太阴病,脉弱,为中气虚弱的现象,其人续自便利,是推测之词,因脾虚气陷而清阳不升,最易发生腹泻,暂时虽然便硬,其后大多会续自发生腹泻。凡是寒性攻伐之药,均宜慎重使用,即使有腹满时痛或大实痛而需要使用大黄、芍药者,亦必须减轻其用量,因中气虚弱,则易致下利,否则必致更虚而下利不止。

  由此可知,桂枝加芍药汤主治不同于一般虚症,桂枝加大黄汤主治也不同于阳明实症。

收藏知识 故事大全 经典国学 诗词大全 民俗知识 运动常识 舞蹈知识 软件教学 阅读美文 范文大全 武术学习 棋牌学习 时尚潮流 闲趣爱好 分类知识 历史天地 家庭养花 饮茶文化 宠物养殖 种植技术 果树种植 养殖技术 实用百科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生活妙招 养生知识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