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子部

频道主页

《伤寒论·卷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译文/评析(2)

张仲景  zhuakuai.com 

  【原文】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译文】

  伤寒病,四肢厥冷五天,发热也是五天,若到了第六天,四肢厥冷应当再现,若不出现四肢厥冷的,则会自行痊愈。这是因为四肢厥冷总共只有五天,而发热也是五天,四肢厥冷与发热时间相等,阴阳趋于平衡,故得知会自行痊愈。

  【评析】

  本条讲厥与热相等,为病自愈之候。

  病在厥阴,阴寒胜则必厥冷,然而盛极必反,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阴极则阳生,当阳气来复之时,正气胜邪而病机向外,阳气外张,则可转为发热。如果正气内怯,则病邪入里,阳气衰退,又复转为厥冷。本条正是依据厥、热时间的长短来预测病势进退的。例如阴胜的厥冷为五日,而阳复的发热亦为五日,到了第六日没有再次厥冷,乃热与厥时间相等,是为阴阳平衡,故为自愈之候。
 

  【原文】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译文】

  所有厥症,都是由于阴气和阳气不能相互地顺利交接,便会发生厥症。厥的主要表现为手足逆冷。

  【评析】

  本条讲厥症总的病机与临床特征。

  凡厥,泛指许多厥症,不是单指寒厥、热厥,他如蛔厥、痰厥、水厥、冷结关元之厥等都包括在内。这许多厥症,成因尽管各别,但其病机总不外乎阴阳气不相顺接。而阴阳气不相顺接,必然手足厥冷,因此,手足厥冷又是各种厥症的共同特征。厥冷是逆而不顺的表现,所以又称为手足逆冷。
 

  【原文】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①,非蛔厥②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③,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注释】

  ①脏厥:内脏真阳极虚而引起的四肢厥冷。

  ②蛔厥:因蛔虫窜扰而引起的四肢厥冷。

  ③脏寒:这里指肠中虚寒。

  【译文】

  外感病,脉象微而四肢厥冷,时至七八天,出现周身肌肤都冰冷,病人躁扰不安,没有片刻安静,这是内脏阳气极虚所致的脏厥症,并非蛔厥症。蛔厥症的症候,是病人有发作性的心烦腹痛,让病人安静却又时而发作心烦腹痛,这是肠中有寒,蛔虫不安其位向上钻入膈内(胆道)所致,过一会儿烦痛就会缓解。进食后,又出现呕吐、腹痛而烦的,是蛔虫闻到食物气味上扰而致。此外,病人常有呕吐蛔虫的表现。蛔厥症,可用乌梅丸主治,乌梅丸还可主治久泻。

  【评析】

  本条讲脏厥与蛔厥的辨症以及蛔厥的治法。

  脏厥与蛔厥,都可见到脉微肢厥,但预后迥然不同,脏厥的病情危重,预后不良,蛔厥则预后较好,必须明确区分。脏厥的厥冷程度严重,不但肢冷,而且周身肌肤俱冷,良由真阳极虚,脏气垂绝,病人躁扰而无一刻安宁;蛔厥的厥冷程度较轻,虽然脉微肢厥,却无肤冷,由于肠寒而胃热,蛔虫不安而向上窜扰,病人时静时烦,得食而呕又烦,并且有吐蛔的病史,足资鉴别。这种蛔厥属于上热下寒,所以治宜苦酸辛寒热并用的乌梅丸,此方功能清泄上热温脏安蛔,所以能主治蛔厥。
 

  乌梅丸方

  乌梅二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两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原文】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译文】

  外感病、邪热郁遏较轻,四肢厥冷轻微,病人仅指头发凉,神情沉默,不想进食,烦躁不安。经过几天,出现小便通畅、颜色清亮的,这是里热已经解除的征象,此时,病人如想进食,表明胃气已和,其病即将痊愈。若热邪加重出现四肢厥冷并见呕吐、胸胁满闷而烦躁的,此后则会出现便血的变症。

  【评析】

  本条讲热厥轻症的转归与辨证。

  厥有轻重,热少厥微,当是热微厥亦微的热厥轻症,所以仅仅是指头寒。由于阳热内郁,胃气不苏,故精神默默,不欲进食;阳郁必求伸,所以又烦躁不安。

  病经数日之后,有转愈和转剧两种转归;见到小便利,色白,表明里热已除,阴液恢复,欲得食,则胃气亦和,因此知为转愈;如果厥冷的程度加重,并且呕而胸胁烦满,这是因阳郁更甚,而木火犯胃,胃气上逆,形成热深厥亦深,则为病势转剧。若再久延未解,势必损伤阴络,因而推断其后可能发生大便下血。
 

  【原文】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①也。

  【注释】

  ①膀胱关元:关元,在脐下三寸,属任脉经穴。膀胱关元并举,指小腹部位。

  【译文】

  病人手足厥冷,自己说胸部不觉痞痛,只是小腹胀满,用手按之疼痛的,这是寒气结在下焦的缘故。

  【评析】

  本条讲冷结关元而致的手足厥冷症。

  手足厥冷之因有寒热虚实的不同,就寒厥来说,除阴盛阳虚与血虚寒凝以外,还有属于寒邪内结、阳气不得外温四肢而致。本条就是寒邪内结的厥逆症,但是寒结部位有在上在下之异,必须进一步辨证。

  本症是通过问诊与腹诊结合而作出诊断的,“言我不结胸”与“小腹满”,是从问诊而得,按之痛则属腹诊,前者知病位在下,后者知病情属实,于是得出“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既然是下焦冷结,还应伴有小腹喜温怕寒、小便清长、苔白脉迟等症。原文虽未出治法,但根据病机,当不外温阳祛寒,如外灸关元、气海等穴,内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一类方剂。

  小腹满按之痛,并不止此一病,而原文叙症简略,所以在辨证上,还须进一步比较鉴别,如小腹满,按之痛,小便利,是膀胱蓄血症,病在血分,必有如狂之象;小腹不痛,小便不利者,是膀胱蓄水症。病在气分,津不敷布,必有口渴;手足热,小便赤涩,是热结膀胱症;唯见手足冷、小便清白,才是冷结膀胱关元的症候。总之,临床上必须参合脉象、舌苔等多方面情况,才可确实诊断,绝不能孤立地看待一个症状。
 

  【原文】

  石花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译文】

  外感病,发热四天,四肢厥冷仅只三天,又发热四天,四肢厥冷的时间少而发热的时间多,疾病理应痊愈。若到了第四天至第七天,发热仍不退的,是阳复太过,热伤血络的缘故,必致下利脓血。

  【评析】

  本条讲厥阴病阳复与阳复太过的病势推断。

  根据阴阳胜复之理,厥阴病热多于厥,为阳复阴退,阳能胜阴,故预断为其病当愈。但是,当愈不等于必愈,必须是热不久自罢,方是向愈之征;假使热持续不除,则属阳复太过而偏亢,这时不仅病不会愈,还会出现其他病变,如内伤阴络,即有发生便脓血的变症。

收藏知识 故事大全 经典国学 诗词大全 民俗知识 运动常识 舞蹈知识 软件教学 阅读美文 范文大全 武术学习 棋牌学习 时尚潮流 闲趣爱好 分类知识 历史天地 家庭养花 饮茶文化 宠物养殖 种植技术 果树种植 养殖技术 实用百科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生活妙招 养生知识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