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春秋战国

频道主页

管仲拜相:管仲与齐桓公发生了怎么样的君臣碰撞?(2)

实文网  zhuakuai.com 

  底层士人逆袭典范

  管仲这人也够傻的,放着鲁国高官不当,要去齐国当囚犯,难道他就不怕齐桓公杀了他,报一箭之仇吗?

  其实,管仲知道,有自己的铁哥们儿鲍叔牙在,自己绝对死不了。齐桓公原来的意思,是让鲁庄公把公子纠和管仲都干掉,弄回来还浪费粮食,但是鲍叔牙坚决不同意,而且还推荐管仲做齐国的国相。

  这让齐桓公相当不明白,他问鲍叔牙:“这个人是我的仇人,是咱们的政敌,你不让我杀了他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鲍叔牙故作深沉地摸了摸胡须,说出了理由:“管仲那小子有五个地方比我强。第一,政治家就要对民众宽和,我做不到,管仲可以。第二,治国的核心是不能使大权旁落,我做不到,管仲可以。第三,政治要讲忠信,老百姓才能铁了心跟你走,这一点我也做不到,管仲可以。第四,明确法度,矫正风俗,统一民心,我还是做不到,管仲可以。第五,在战阵上鼓动战士杀敌,使战士勇敢,我也做不到,但管仲还是可以。”

  其实鲍叔牙也没有那么不堪,他是谦虚,就是为了说明管仲比他强。他这么一讲,齐桓公考虑了一下,也就答应了:“既然鲍先生如此推崇他,就让他做齐国的国相吧。”齐桓公这个人眼光很长远,从来不在小事儿上斤斤计较。

  于是,在未来的几十年内,齐桓公也一直完全信任管仲。这是古代很多想走仕途做官的读书人都非常羡慕的君臣之遇。

  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姜太公要不是遇上了周文王,估计这辈子都只能做点小买卖养家糊口了。管仲也幸亏遇到了齐桓公,才成就了自己的贤臣之名。

  不过,齐桓公答应任用管仲为相时,管仲人还在鲁国。于是鲍叔牙就给齐桓公出点子,让鲁国把管仲当囚犯送回来,并且告诉鲁国,等管仲一回来,我们就剁了他。这样的话,鲁国才不会发现我们的真实意图和管仲的真正价值。

  不仅如此,鲍叔牙还亲自带人到关口去迎接管仲。两人见面后一阵感慨,随后一同前往齐都。

  等管仲快进城了,齐桓公亲自出郊迎接,然后和管仲同乘一辆车,大张旗鼓地回朝了。

  一路上,齐都临淄城万人空巷,都来瞻仰国君如此重礼请来的贤人到底是谁。结果大家一看,才发现是和国君不对付的管仲,都十分惊讶。

  春秋初期不像战国时代,士这个阶层还没有崛起。治理天下的诸侯大夫都是世袭的,只有贵族才能治理国家。所以,像管仲这种底层士人,即便能力再强,也不可能触碰国家神器。

  虽然说鲍叔牙力荐管仲,但齐桓公还是想问管仲一些问题,面试一下。齐桓公心想:“只要管仲是真正的人才,我就让他做国相;否则,还是要报一箭之仇的。”

汉武帝经济上推行“利出一孔”的意义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国策?

汉武帝经济上推行“利出一孔”的意义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国策?

汉朝历史

齐桓公与管仲:君主人格“君臣对”深意何在

齐桓公与管仲:君主人格“君臣对”深意何在

春秋战国

管仲拜相:管仲与齐桓公发生了怎么样的君臣碰撞?

管仲拜相:管仲与齐桓公发生了怎么样的君臣碰撞?

春秋战国

秦并六国 秦灭六国概括

秦并六国 秦灭六国概括

春秋战国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春秋战国

春秋七霸之千乘之国郑国兴起

春秋七霸之千乘之国郑国兴起

春秋战国

公道自在人心  加在夏姬身上多为不实之词

公道自在人心 加在夏姬身上多为不实之词

春秋战国

战国时期的李兑兵围主父是怎么回事?

战国时期的李兑兵围主父是怎么回事?

春秋战国

艳后夏姬 夏姬之乱是怎么回事

艳后夏姬 夏姬之乱是怎么回事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介绍

春秋战国

宋国历史:让国肇乱

宋国历史:让国肇乱

春秋战国

小国的消亡:春秋时期的曹国是怎么灭亡的?

小国的消亡:春秋时期的曹国是怎么灭亡的?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春秋战国

战国时期监察制度

战国时期监察制度

春秋战国

胡服骑射简介:胡服骑射怎样改变了战国史

胡服骑射简介:胡服骑射怎样改变了战国史

春秋战国

范蠡的妻子是西施吗?范蠡的儿子后人的介绍

范蠡的妻子是西施吗?范蠡的儿子后人的介绍

春秋战国

春秋七霸之千乘之国郑国兴起

春秋七霸之千乘之国郑国兴起

春秋战国

王子朝之乱始末,为什么会发生王子朝之乱?

王子朝之乱始末,为什么会发生王子朝之乱?

春秋战国

战国:吴使善辩免死罪

战国:吴使善辩免死罪

春秋战国

收藏知识 故事大全 经典国学 诗词大全 民俗知识 运动常识 舞蹈知识 软件教学 阅读美文 范文大全 武术学习 棋牌学习 时尚潮流 闲趣爱好 分类知识 历史天地 家庭养花 饮茶文化 宠物养殖 种植技术 果树种植 养殖技术 实用百科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生活妙招 养生知识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