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秦朝历史

频道主页

秦朝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中国最古老的军衔制(3)

实文网  zhuakuai.com 

  标志

  由于年代久远,古籍中无详尽记载。对秦军的详细情况无法了解。是否还有可以识别的军衔标致。不详尽。70年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成为研究的难得资料。可以仔细观察这支军队,发现士兵装束和发式各不相同。

  考古学家认为,这并不是生活习惯差异所致,而是爵位级别的标志。

  古籍中记载,秦军是‘科头'既不带起防护作用的头盔,作战。步兵兵马俑戴着麻布做的尖顶圆帽,和军官俑戴着的板冠明显起不到防护作用,只能是爵位级别的标志。

  兵马俑最前面的三排弩兵,身穿布衣,头发统一梳成一个上翘的椎髻。无铠甲。他们是很可能拥有一级军功爵位"公士",的军人。

  身穿铠甲、梳着发辫的步兵是普通士兵。身穿铠甲,戴着麻布做的尖顶圆帽的步兵是拥有二级军功爵位"上造"的军人。

  秦军军官又是什么样子,如何划分级别。

  秦军一辆战车左右两人使弓箭,戈,战斗。中间的驾驶员,是车长叫驭手。主管一辆战车。

  根据史书记载,驾驶一辆战车的驭手的爵位至少在三级以上,从兵马俑的驭手俑板冠来看是最基层的军官。

  还有的军官俑,他们戴的也是板冠。但板冠的中间有一条棱。可能是军侯一类的基层军官,负责纵队所属的一个分队。还有的将军俑。双手按剑、板冠样式复杂。身穿两重战袍,外罩铠甲。前胸和后背都有花结,可见秦军将军除板冠外,前胸和后背都有的花结,起到划分级别的作用。

  关于秦军的编制,体系。目前还无法详细的了解,但可以认定。秦军有效的管理制度使秦军的战斗力远远高于其它六国。

  基本上,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做到了商鞅初创时的目的。为达到秦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一只纵横天下的虎狼之师。古典里这样描写秦国的士兵。"赤裸上身的秦军士兵,一手拿着长剑,一手夹着一个俘虏,腰间挂着几个人头。"不难想象,其他六国的军队在面对这样的一只军队是很能取胜的。

  同时,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也是顺应历史潮流,是当时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下。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顺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全新的封建制度保证了秦国最终战胜了其它对手。

  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是封建制度下,俸禄制取代世禄制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官员等级评定建立在其客观贡献的基础上。在当时是具有先进性与民Z性的。提高了人民的进取精神。

  不过在信奉法家治国的秦代统一天下之后,显然没有治理国家的正确方法。秦二世提出[以杀人众者为忠臣]。在秦代统一天下之后,以军功选拔官员的方法,其积极意义以远不如统一前了。强化武夫当政的制度,对于要完成统一天下的任务是有十分的必要的。但在统一之后,社会基本安定,就需要有善于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的人才了。这时还是照办过去的办法,只重视武力,从军人中选官,按军功定级。使大量能怔惯战的军人担任各级官吏。只会激化社会矛盾,秦代残暴害民的名声与此是有很大关系的。

  秦代的暴政很快导致了其的灭亡。取代其的汉王朝沿用了秦代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汉代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从低到高":1公士,2上造,3簪袅,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18大庶长,19关内候,20彻候。--完全继承了秦制。到汉武帝刘彻时期,为避皇帝名。彻候改叫通候或列候。

  楚霸王项羽的失败和汉帝国的胜利的垓下之战中,项羽自殺,王翳取其头.分得其遗体的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他们几个人全被封为侯.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这是汉代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中最著名的一次封赏了。以对手的首级与遗体为证据记功也是军功爵位制度的特点。

  到了信奉"犯强汉者,随远必诛"的汉武帝刘彻时期,在对匈奴的反击战争中军功爵位制度再一次发挥作用。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以800骁骑斩杀匈奴兵2028人,并杀死匈奴单于的祖父籍若侯产及相国、当户等将官多人,生擒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出奇制胜,勇冠全军。被封为冠军侯.这是军功爵位制度中享受第19级关内候待遇的爵位。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李广难封"的感叹!飞将军李广在汉的边疆与匈奴作战,作战经验丰富,威望也很高。但运气不佳,没有能封为军功爵位制度中侯。还有过因战败罢官的经历。象后起之秀的卫青,霍去病封为军功侯的时候。李广依然没有得到自己渴望的军功爵位。这也体现了军功爵位制度的特点。只有实际的军功才能得到军功爵。不论是元老,声明显赫的军人。你没有敌军的首级为军功,就得不到军功爵。

  从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中我们看到了祖先的尚武精神。历史事实有力的反驳了现在一些别有用心者,所谓的中原农耕民族,儒弱,无能的乱弹。什么中原农耕民族只能遭受外来侵略的命运。在战国時期是一个质慧与武功幷重的年代。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只秦国一家所独有!不是很能説明秦国统一的必然了!

  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凝聚了祖先的智慧。不论在秦和汉时期。它都激励着人们建功立业。祖先的尚武精神是我们值得继承的一大笔精神财富。

秦朝的经济发展介绍

秦朝的经济发展介绍

秦朝历史

楚汉之争简述

楚汉之争简述

秦朝历史

秦朝三代的首都在哪里?

秦朝三代的首都在哪里?

秦朝历史

秦朝的政治制度内容

秦朝的政治制度内容

秦朝历史

秦朝的徭役真的很残酷吗?陈胜吴广为什么敢起义反抗

秦朝的徭役真的很残酷吗?陈胜吴广为什么敢起义反抗

秦朝历史

秦朝的军事制度及实力:秦军青铜兵器

秦朝的军事制度及实力:秦军青铜兵器

秦朝历史

大秦国色:秦国人为什么崇尚黑色?

大秦国色:秦国人为什么崇尚黑色?

秦朝历史

公子扶苏简介 如果扶苏没死而继任皇位秦朝会怎样?

公子扶苏简介 如果扶苏没死而继任皇位秦朝会怎样?

秦朝历史

大秦王朝的发迹史:养马打仗阵亡坚守阵地终成霸主

大秦王朝的发迹史:养马打仗阵亡坚守阵地终成霸主

秦朝历史

秦朝地图:秦朝疆域范围

秦朝地图:秦朝疆域范围

秦朝历史

秦朝与秦国有什么区别?

秦朝与秦国有什么区别?

秦朝历史

秦朝走向灭亡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秦朝走向灭亡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秦朝历史

秦朝的文化发展介绍

秦朝的文化发展介绍

秦朝历史

秦朝历史:严刑峻法 百姓生活艰苦

秦朝历史:严刑峻法 百姓生活艰苦

秦朝历史

秦朝历史简介 秦朝历代君主 开国皇帝是谁?

秦朝历史简介 秦朝历代君主 开国皇帝是谁?

秦朝历史

秦朝历史:攻灭六国,全国统一

秦朝历史:攻灭六国,全国统一

秦朝历史

秦朝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中国最古老的军衔制

秦朝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中国最古老的军衔制

秦朝历史

秦亡之论:秦朝是因李斯与赵高而灭亡?

秦亡之论:秦朝是因李斯与赵高而灭亡?

秦朝历史

秦朝的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秦朝的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秦朝历史

精通权术的秦朝丞相李斯 为何会败于宦官赵高?

精通权术的秦朝丞相李斯 为何会败于宦官赵高?

野史秘闻

秦朝的监察制度及相关官员政策

秦朝的监察制度及相关官员政策

秦朝历史

秦朝皇帝列表图 秦朝两帝历经15年

秦朝皇帝列表图 秦朝两帝历经15年

秦朝历史

秦朝历史:攻灭六国,全国统一

秦朝历史:攻灭六国,全国统一

秦朝历史

公子扶苏简介 如果扶苏没死而继任皇位秦朝会怎样?

公子扶苏简介 如果扶苏没死而继任皇位秦朝会怎样?

秦朝历史

苻登妻毛氏:年仅20岁的彪悍皇后亲自上阵杀敌,被俘后

苻登妻毛氏:年仅20岁的彪悍皇后亲自上阵杀敌,被俘后

秦朝历史

秦朝的军事制度及实力:秦军青铜兵器

秦朝的军事制度及实力:秦军青铜兵器

秦朝历史

秦朝的经济发展介绍

秦朝的经济发展介绍

秦朝历史

微妙关系:“秦晋之好”背后的阴谋与战争

微妙关系:“秦晋之好”背后的阴谋与战争

秦朝历史

秦朝地图:秦朝疆域范围

秦朝地图:秦朝疆域范围

秦朝历史

秦朝的经济发展介绍

秦朝的经济发展介绍

秦朝历史

超强军力成就大国:秦国四将王翦 蒙恬 王贲 白起

超强军力成就大国:秦国四将王翦 蒙恬 王贲 白起

秦朝历史

微妙关系:“秦晋之好”背后的阴谋与战争

微妙关系:“秦晋之好”背后的阴谋与战争

秦朝历史

秦朝的经济发展介绍

秦朝的经济发展介绍

秦朝历史

秦朝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中国最古老的军衔制

秦朝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中国最古老的军衔制

秦朝历史

秦朝的监察制度及相关官员政策

秦朝的监察制度及相关官员政策

秦朝历史

公子扶苏简介 如果扶苏没死而继任皇位秦朝会怎样?

公子扶苏简介 如果扶苏没死而继任皇位秦朝会怎样?

秦朝历史

秦朝与秦国有什么区别?

秦朝与秦国有什么区别?

秦朝历史

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 六国的皇帝们的下场如何?

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 六国的皇帝们的下场如何?

秦朝历史

秦始皇姓什么?吕不韦与秦始皇是父子关系吗?

秦始皇姓什么?吕不韦与秦始皇是父子关系吗?

秦朝历史

大秦国色:秦国人为什么崇尚黑色?

大秦国色:秦国人为什么崇尚黑色?

秦朝历史

秦朝皇帝列表图 秦朝两帝历经15年

秦朝皇帝列表图 秦朝两帝历经15年

秦朝历史

微妙关系:“秦晋之好”背后的阴谋与战争

微妙关系:“秦晋之好”背后的阴谋与战争

秦朝历史

收藏知识 故事大全 经典国学 诗词大全 民俗知识 运动常识 舞蹈知识 软件教学 阅读美文 范文大全 武术学习 棋牌学习 时尚潮流 闲趣爱好 分类知识 历史天地 家庭养花 饮茶文化 宠物养殖 种植技术 果树种植 养殖技术 实用百科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生活妙招 养生知识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