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洋务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 洋务派的功绩有哪些?(3)
实文网 zhuakuai.com二、洋务事业的基本技术力量
首先,洋务技术人员在洋务企业的实际创办活动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洋务运动中最早创办的企业是军工厂局。自1861年(咸丰十一年)曾国藩设立安庆军械所始,至60年代末,仅十年间,就先后在上海、苏州、南京、福州、天津、西安等地设立过大小制造厂局近十所,七、八十年代,又陆续设立了近十所。这些军工厂局是中国近代官办工业的带头企业,它们的首先创办,为其他工矿、交通事业的产生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这些军工企业,虽然是适应封建统治集团的政治需要产生的。但是,由于它们从性质到形式,都与传统社会格格不入,而且牵扯着与西方列强的矛盾关系,因而,它们的创办过程也是十分艰难的。特别是技术人员和技术问题,几乎是所有这些企业创办时期遇到的困难。
一些洋务官僚在创办企业时,为避嫌忌,往往不愿雇请洋技师,而希望由本国人承担技术工作。即使是聘用了洋技师,为了便于控制,也往往安排本国的技术人员予以牵制。因此,是否搜罗到技术人员,往往成为一些企业开办与否的决定性因素。1861年(咸丰十一年)夏,曾国藩正在督军与太平军激战,攻打安庆,主持总理衙门的奕等人筹划购买外国枪炮及学习制造事宜,征求曾国藩的意见。曾国藩回函表示赞同,并具体规划:“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制造。”他不但这样考虑,而且开始付诸行动。他命令部下四处访募制造人才,平到半年,搜罗到徐寿、徐建寅、华蘅芳、吴家廉、龚芸棠等通晓算造的人士,在安庆军械所内开始了仿造轮船和洋式枪械的工作。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批技术人员,仿造工作才得以开始,而且由于没有雇请洋人,军械所虽开创仿造洋船洋枪的先例,却并没有遇到什么政治和舆论方面的反对。后来,曾国藩还屡屡以全用华人、不用洋匠来自相夸耀。1869年(同治八年)福州设立机器局,1874年(同治十三年)广州设立机器局,也都是由于有赖长、温子绍等技术人员全面主持技术工作才得以设立的。这两个机器局也都没有雇用洋人,这大概是促使当地官员立意创办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当时用洋人是很容易遭到守旧派和舆论攻击的。
这些第一批进入洋务企业的技术人员,为这些企业立下了初创之功,他们因而也被洋务官僚视为人材之宝,各地创设制造局时,往往争相商调他们前来主持。徐寿是制造元老、化学专家,以主持造成第一艘轮船而名扬于世,是首屈一指的技术人材。因而,“山东、四川仿设机器局,争延聘寿主持其事,以译书事尤急,皆谢不往,而使其子建寅、华封代行。大冶煤铁矿、开平铁矿、漠河金矿经始之际,寿皆为臂书规制,购器选匠,资其力焉”。温子绍也由于主持广州机器局制造事宜,颇多成绩,“名闻迩,山东、江苏、云贵、越南等处争欲罗致”。1872年(同治十一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在兰州开办机器局,就咨调福州机器局的技术人员赖长来主持创办。山东巡抚丁宝桢1873年(同治十二年)欲在山东设立机器局,他民族感很强,不愿雇请洋人,便四处搜罗主持办局的技术人材,先后商调广州机器局的温子绍、沪局的徐寿等,均未成功。直至三年后,才调来了徐寿的儿子、青年技术专家徐建寅。徐从采购机器物料、建造厂房到布置装配机器、指导制造等均一手主持,没有雇请洋人,前后历时四年,待一切告竣后他才离开山东。丁宝桢后调任四川总督,又调山东机器局的主要技术人员曾昭吉主持创办四川机器局。吉林机器局创办时,也是从其他厂局调来技术人员主持的。
在这些较早的军工厂局的创办中,洋务技术人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像安庆、福建、兰州、广州、山东、四川、吉林等机器局,都没有雇请洋人,完全是由洋务技术人员主持创办并主持制造工作的,此外,像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等较大的厂局,虽然是雇请洋技术专家主持创办,但也同时委派洋务技术人员总管其事或分任辅助性技术工作。由此可见,洋务运动中第一支技术队伍是在早期创办的一批军工企业里产生的,他们为这些企业的创办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