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国散文

频道主页

【中国散文】葡萄月令(2)

汪曾祺  zhuakuai.com 

文章品读

  《葡萄月令》是一篇写得十分别致的散文。汪曾祺是小说名家,他自己也这样认为。“月令”指农历某个月的气候和物候。这里指的是“葡萄”每个月的生长和管理情况。
 
  文章从一月“葡萄藤”的冬眠开始,一直写到十二月份再次“冬眠”。展现给了读者葡萄园中一年的劳动情景,这是一系列的劳动过程。这里,劳动不再是一种又脏又累的体力活儿,而是充满了诗意。那样的美、那样富于生命的活力,使人对劳动充满了喜悦和激情……
 
  作者笔下的葡萄是拟人化的,它有生命力,充满着创造的渴望。它“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在黑暗的泥土里就“有的稍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它已经等不及了”。“把葡萄藤拉出来,放在松松的湿土上。不大一会,小叶就变了颜色,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绿了。”它在息利索罗地成长。
 
  上了架后,“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这时的葡萄藤俨然一个正在养精蓄锐的壮劳力,又如一个即将生产的少妇。它是那样兴奋,它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它正跃跃欲试,想在这大好春光里创造累累硕果。
 
  四月,浇水。葡萄渴望快快长大,它“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并且“整池子的喝”。只消几天功夫,就变成了青枝绿叶的一大片。
 
  五月,开花。“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它不想开出雪一样的苹果花,也不想开出月亮那样的梨花,因为它要快快的结果。一个月后,“下葡萄”了。它完成了创造的使命。然而,这不是葡萄的终极目标。“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这种奉献精神,才是它的最高追求。
 
  作者就这样把葡萄的活力、创造力、奉献精神形象地展现出来了。它生长的过程就是一个生命的复苏、兴盛、发光发热、创造价值的过程。我们从这如火的生命历程中,领略到了自然之美,体味到了作者对葡萄、对劳动、对人生的热爱。而这一切的创造者是谁呢?——劳动者,这就自然引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歌颂和赞美。
 
  在作者看来,劳动者是美的,因为他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而劳动更是美的,劳动本身就是一首诗。
 
  《葡萄月令》行文布局很有特色,从一二十二按月写来,看似一本豆腐帐,其实是裁剪极有章法的。以“编月体”的形式记述了葡萄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但不是从植物学的角度做客观介绍,而是从果农劳作的角度或工笔细绘或写意勾勒,展现了不同月令葡萄园里的繁忙的劳动场景。
 
  作者的笔下,果园本身就是美的。雪落时洁白安静,雪化时青翠碧绿,浇水后润泽清新,开花结果时艳丽斑斓……
 
  而那一个个劳动的场面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空间展开了。作者善于运用诗意的文笔写景、叙事、状物、抒情。因此,葡萄园里的劳动也就如诗一样动人,充满着喜悦。
  且看这一段文字:
 
  “然后,请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起!——起!”哎,它起来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的伸开,扇面似的伸开。然后,用麻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请”字把前面备料、刨坑、竖柱的活儿写得轻松有趣儿了。我们似乎看到了果农们劳动时满面笑容、精神焕发的神情。“趴”字把老藤写活了。它休养了一个冬天,出来舒展舒展筋骨吧,该干活了。“呆”以静写动,呆着赶嘛,该喝水呀,放叶呀,开花结果呀!你看,“得费一点劲”的“葡萄上架”这个劳动场景,在作者的笔下被点染得多么俏皮、轻松、愉快。劳动不是诗又是什么?
 
  “过不两天,就下葡萄了。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妥妥地放在果筐里。果筐满了,盖上盖,要一个棒小伙子跳上去蹦两下,用麻筋缝的筐盖。——新下的果子,不怕压,它很结实,压不坏。倒怕是装不紧,逛里逛当的。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葡萄装上车,走了。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这段“下葡萄”一节,淡淡写来,却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劳动不是诗又是什么?
 
  “葡萄下架。把葡萄架拆下来。检查一下,还能再用的,搁在一边。糟朽了的,只好烧火。立柱、横梁、小棍,分别堆垛起来。剪葡萄条。干脆得很,除了老条,一概剪光。葡萄又成了一个大秃子。剪下的葡萄条,挑有三个芽眼的,剪成二尺多长的一截,捆起来,放在屋里,准备明春插条。其余的,连枝带叶,都用竹召帚扫成一堆,装走了。葡萄园光秃秃。”
 
  纯然的客观描述,除了写劳动还是写劳动。果农的活干得细致又干脆,这里贮存着明年的憧憬和希望啊。劳动不是诗又是什么?
 
  葡萄入窖后,“热热闹闹的果园,现在什么颜色都没有了”,“只剩下发白的黄土”。萧瑟吗?不,有了一年来丰收的喜悦,埋下了来一年丰收的希望,置身于“眼界空阔,一览无余”的果园,是别有一种宁静安详的氛围的。下雪了,飘零的雪花、银白的果园里,果农扛着铁锹踏步而来,这是一幅多么富有诗意、充满田园风光的图景啊!
 
  劳动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美,劳动着是美丽的,这就是本文要传达的主要思想。作者把劳动写的很“实”,有时甚至是不搀杂任何主观色彩的介绍式的描述。如,“备料”“施肥”“下架”等内容,这是为了表明劳动毕竟是累的。但是,劳动是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手段,再艰辛的劳动也是美好的。只有置身于劳动的实践中,才会对劳动有如此深刻的认识。
 
  散文要有形象,不论抒情散文还是叙事散文。为了表现劳动的喜悦,作者在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三类形象。
 
  一类是葡萄。作者笔下的葡萄,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既是自然界万物“竞自由”的写照,也是具有这种品格和精神的人的化身。
 
  二类是葡萄园的主人——果农。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描写不是像小说那样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去刻画,而是通过正面写劳动的程序带着劳动的人。因此,我们很难说出每个果农的具体形象。作者把着力点放在对葡萄管理的程序的介绍上,是忽略了劳动者吗?当然不是,这恰恰是本文写法的独特之处。
 
  果农的具像不鲜明,因为作者的主旨也不是在刻画人物。换句话说,他是要表现劳动,而其次才是劳动者。用电影的语言来说,作者展现给我们的劳动者只出现在画面的边缘,且只是一小部分——或是一双手(在剪枝、在喷药、在收获等),或是一双脚(在挖土、在压实筐盖等),或是远景的群体背影。而这样的画面却实实在在让我们感受到了劳动者的朴实、耐心、平凡以及对生活大爱无言的深沉的情感。劳动的艰辛被喜悦代替了,劳动的单调被葡萄蓬勃的生命代替了。劳动难道不是诗一样的美好吗?
 
  三类是作者自身的形象。文章把“我”隐的很深,但是任何优秀的散文都不能没有“我”。“我”分明就在劳动中,是劳动者的一员。“我”用劳动创造了美,“我”在劳动中发现了美。如果作为一个旁观者,或者一味地用轻浮的笔触赞美果园的诗情画意,或者赞美果园美景的同时发一通“谁知盘中葡(萄),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则文章就失去了对生活本质的开掘。
 
  再联系写作背景,本文所描写的,恰恰是作者在被下放到干校时的劳动场景,便更可以领略到“我”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本文充分体现了作者“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蒲桥集》自序)的创作主张。内容上表现为极客观地写实,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决不“旁逸斜出”。恰恰是这种写实的笔墨反而达到了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的艺术效果。比如,“树枝软了。树绿了。雪化了,土地是黑的。”简练平淡的描述中,透出春的无限生机。
 
  语言本色、很少修饰,多用短语和口语。“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它倒是暖和了,咱们的葡萄可就受了冷啦!”等等。作者似乎不是在写文章,而是在和老朋友聊天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由于口语色彩浓,有时看似罗嗦多余的句子,却别有韵味,如,“一铰,一地的长着新叶的条”,“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
 
  《葡萄月令》可以当作乡土诗去读,“月令”就是每个月的葡萄园美得都是词中的一首小令。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篇地地道道的说明文,介绍一年之中与葡萄的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等有关的“知识”,从一月到十二月,像记流水账一般。其实,倘若反复阅读就会发现,这是一篇相当别致的抒情文,其重心不在那些如同法则(“令”)的“知识”,而在于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趣与情调。
 
  这篇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结构散漫、随意,全篇以十二月份为基本框架、以葡萄的生长为基本线索,来组织文字。“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一般特征,但本文将这一特征推向了极致。它看似没有章法,不刻意求工,实则体现了更高意义的严谨,显示了作者非同一般的境界和笔力。这是一种摆脱了起承转合的羁绊,真正做到挥洒自如、随心所欲、无意为文的境界,行当其所行,止当其所止。因此,本文的写法属于那种“苦心经营的随便”,自然的文字如行云流水,展现着作者的胸怀、学养和志趣,既熠熠生辉,又摇曳多姿,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妙处。人们赞叹说:《葡萄月令》“将葡萄这颗小小生命一月一月写来,竟然写出了一个生命的宁馨儿!”(徐卓人《永远的汪曾祺》)
 
  “一月,下大雪。”首句简明地点出了季节,接下来的“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儿声音。”随即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让读者进入一种沉静的心态,迎接葡萄的出场:“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二月里刮春风”,一下子打破了前面的静谧,气氛鲜活起来、生动起来,作者不厌其烦地描述葡萄出窖的情景,譬如叶子的细微变化。三月,葡萄上架从准备到上架再到施肥,写起来也是事无巨细;接着进入四月,大段的文字只是讲了浇水;五月,作者由打梢谈到葡萄的“瞎长”,由掐须谈到葡萄卷须的“甜味”,随后漫延到葡萄的开花;六月和七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则是一笔带过;八月,葡萄“着色”的情景和下葡萄的过程,作者对此也是津津乐道、不厌其烦。
 
  至此,收获完葡萄后文章按说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忽然笔锋一转,“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荡开了一笔。经过十月的匆匆过渡后,又迎来了十一月葡萄的下架和十二月葡萄的入窖,还有“检查葡萄窖”的事情。
 
  可以看出,全文虽然按十二个月来写葡萄的生长和收获过程,但有些月份详细些,有些月份简略些,有的甚至并不涉及葡萄生长周期的事情(比如一月、九月、十月)。这种张弛有度的安排,加上每个月份间醒目的空行,仍然属于“苦心经营的随便”的结构技巧。总之,这篇散文在平实自然的外表下蕴涵着深厚的情韵,是一篇高妙的写意之作。
【中国散文】都江堰

【中国散文】都江堰

中国散文

【中国散文】云霓

【中国散文】云霓

中国散文

【中国散文】森林中的绅士

【中国散文】森林中的绅士

中国散文

【中国散文】埃菲尔铁塔沉思

【中国散文】埃菲尔铁塔沉思

中国散文

【中国散文】白蝴蝶之恋

【中国散文】白蝴蝶之恋

中国散文

【中国散文】听听那冷雨

【中国散文】听听那冷雨

中国散文

【中国散文】敬畏生命之张晓风

【中国散文】敬畏生命之张晓风

中国散文

【中国散文】葡萄月令

【中国散文】葡萄月令

中国散文

丰子恺散文《秋》,一起去品味秋天!

丰子恺散文《秋》,一起去品味秋天!

中国散文

李大钊散文《今》,做懂得珍惜时间的人!

李大钊散文《今》,做懂得珍惜时间的人!

中国散文

【中国散文】走进白桦林

【中国散文】走进白桦林

中国散文

徐志摩散文《印度洋上的秋思》,承受月光的祝福!

徐志摩散文《印度洋上的秋思》,承受月光的祝福!

中国散文

余秋雨散文之《莫高窟》

余秋雨散文之《莫高窟》

中国散文

【中国散文】听听那冷雨

【中国散文】听听那冷雨

中国散文

【中国散文】葡萄月令

【中国散文】葡萄月令

中国散文

徐志摩散文《印度洋上的秋思》,承受月光的祝福!

徐志摩散文《印度洋上的秋思》,承受月光的祝福!

中国散文

【中国散文】葡萄月令

【中国散文】葡萄月令

中国散文

余秋雨散文之《莫高窟》

余秋雨散文之《莫高窟》

中国散文

徐志摩散文《印度洋上的秋思》,承受月光的祝福!

徐志摩散文《印度洋上的秋思》,承受月光的祝福!

中国散文

古代为什么有千岁、万岁的称呼?究竟有何含义?

古代为什么有千岁、万岁的称呼?究竟有何含义?

中国散文

【中国散文】白蝴蝶之恋

【中国散文】白蝴蝶之恋

中国散文

【中国散文】听听那冷雨

【中国散文】听听那冷雨

中国散文

丰子恺散文《秋》,一起去品味秋天!

丰子恺散文《秋》,一起去品味秋天!

中国散文

龙应台散文《家》

龙应台散文《家》

中国散文

【中国散文】埃菲尔铁塔沉思

【中国散文】埃菲尔铁塔沉思

中国散文

【中国散文】走进白桦林

【中国散文】走进白桦林

中国散文

徐志摩散文《想飞》,体味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徐志摩散文《想飞》,体味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中国散文

收藏知识 故事大全 经典国学 诗词大全 民俗知识 运动常识 舞蹈知识 软件教学 阅读美文 范文大全 武术学习 棋牌学习 时尚潮流 闲趣爱好 分类知识 历史天地 家庭养花 饮茶文化 宠物养殖 种植技术 果树种植 养殖技术 实用百科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生活妙招 养生知识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