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姓始祖及郡望堂号介绍
实文网 zhuakuai.com得姓始祖
殷契。殷契是帝喾之子,商部族始祖。传说契是其母简狄吞燕卵而孕所生,故被赐为子姓。契在舜帝时任司徒,掌管教化,后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西南),其裔孙成汤建立商朝。其间曾五次迁都,十传至盘庚时,又由奄迁到殷(在今河南安阳一带),故名殷商,契被后人称为殷契。商朝传至商纣王时被周所灭。后周武王封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省商丘),以奉汤王之祀。除此以外的殷商后裔大多没有封赏,便以原国名为氏,称殷姓,他们尊殷契为其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殷晖:宋末靖康之乱时,殷晖护驾战死扬州,封崇武侯,赐镇江润东丁岗四百顷以为子孙食邑,其子殷文式遂定居于此。殷文式之曾孙殷廷仁徙居于圌山东南孙家岸。
殷秉常:讳秩,字秉常,行初一,世居扬之泰州,宋诰授右武大夫,以西上阖门使官於汴都,建炎己酉二月车驾南征越州,殷秉常挈眷属迁徙渡江庚戌四月癸未,奉驾越州,隆兴末,因病乞休,时泰遭金人兵燹弗克北,旋遂家於润之大港镇;宋元符己卯八月初二生,乾道丁亥四月初五日卒,寿六十九,娶泰州张氏诰封谊人,宋崇甯壬午生,月日未详,隆兴甲申十一月十二卒,寿六十三,合葬大港镇殷巷赵家花园边奎竹园后,明万历二十年,迁葬经山泉水湾,生子二:殷英、殷华。后裔至今延续七百多年,从丹徒华墅、麒麟、黄墟、留村等往省内外呈放射性繁衍,如今丹阳东茆圹、尧巷、常卅武进礼加镇赵岸里、殷家圹、殷家巷、浦岸里。横山桥镇的殷家巷。魏村的高墅桥、薛家镇的王下村。寨桥夏坊村、灵台、运村殷墅桥。江阴申港镇。无锡洪庄,苏卅横泾镇。宜兴易村、安定圩、北庄、镇龙桥、荆溪徐舍。溧阳水北。安徽歙县上里,再有一支从安徽上里因避水灾迁吴江。以上是殷秉常长子殷英的后裔。殷秉常次子殷华后裔从黄墟、华墅、留村、大阙迁往四方的。是为宋朝南渡迁南殷氏始祖。
郡望
陈郡:亦称陈国郡,秦朝时期置郡。西汉初期改为淮阳国。东汉章和二年(88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汉献帝时改回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华县、商水县、淮阳县、郸城县、柘城县一带地区。三国时魏国将其管辖区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县的范围之内,其中的太康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阳夏县。隋开皇初年(581年),陈郡废黜,隋、唐两朝时期皆改为陈州淮阳郡。
汝南郡: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东汉时期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废黜,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758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至今已千余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