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子部

频道主页

《伤寒论·卷二·伤寒例》原文/译文/评析(6)

张仲景  zhuakuai.com 

  【原文】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①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数。

  【注释】

  ①小渴:轻度的口渴。

  【译文】

  凡得病之后,反而能喝水的,这是阳气恢复,疾病将要痊愈的佳兆。有不了解病理的人,只听说病人能喝水就会自愈,一旦见到病人出现轻微口渴,就强迫大量喝水,因而酿成灾祸,为数不少。

  【评析】

  本条进一步提出饮水过量的危害。

  凡阴症、虚症,当阳气恢复的时候,每见渴欲饮水,但并非里热津伤,因此决不能恣意多饮。多饮之后,刚刚才恢复的阳气,尚不能温运大量水分,必致水停不化而发生喘满呕哕等变症。
 

  【原文】

  凡得病,厥①脉动数②,服汤药更③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

  【注释】

  ①厥:做“其”字解。

  ②脉动数:脉象数而圆滑有力。

  ③更:改变的意思。

  【译文】

  大凡患病,在开始的时候,脉象动数,服了汤药以后,改变成迟脉;或原来是浮大的脉,现在转变为小脉;或开始是烦躁不安,现在精神安静,这些都是疾病将愈的征象。

  【评析】

  本条讲病将向愈的脉症。

  阳热亢盛,脉多动数,服药以后,转变为迟脉,这是表明邪热已退。脉浮为邪在表,脉大是邪势盛,现在转变为小脉,这是表明邪势已衰,表症已除,即所谓“大则病进,小则病退”,病由烦躁不安转为神情安静,更是邪退正安的表现。因此,根据前后脉症的比较,就可以预断这是病将向愈的转机。当然仅是举例而言,还应结合全部病情来分析判断。
 

  【原文】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①。

  【注释】

  ①五十九穴:又称五十九刺,穴名见于《素问·刺热论》与《灵枢·热病》。其分布区域,头部二十五穴,胸部与四肢三十四穴。

  【译文】

  凡治疗温病,可刺五十九穴以泄其邪热。

  【评析】

  本条讲温病可用针刺法治疗。

  针刺法有良好的泄热作用,所以《素问》《灵枢》皆有专章论述。五十九穴的主治各有所宜,可以根据病情选取,不是五十九穴都要针刺。
 

  【原文】

  人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九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①也。

  【注释】

  ①中髓:损伤骨髓。

  【译文】

  人身的孔穴,共有三百六十五个,其中有三十九个穴位忌灸,七十九个穴位忌用针刺,如果误用了艾灸或针刺,就会发生灾害,并且会伤及骨髓。

  【评析】

  本条讲应当了解禁灸忌针的穴位,不可误灸误针,以避免损害身体。

  禁针禁灸的孔穴,大都分布在邻近重要器官或内脏的部位,应当慎用针灸,否则,容易发生严重的损害,甚或导致死亡。“中髓”是指伤及骨髓,乃误灸误刺比较常见的后果之一。究竟是哪些孔穴,文中没有交代,可以参考针灸方面的专著。
 

  【原文】

  脉四损,三日死,平人四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脉五损,一日死,平人五息,病人脉一至,名曰五损;脉六损,一时死,平人六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六损。

  【译文】

  凡出现四损之脉的,三天则会死亡。所谓“四损”,是指正常人呼吸四次,病人脉搏来一次。若出现五损之脉的,一天则会死亡。所谓“五损”,是指正常人呼吸五次,病人脉搏来一次。若出现六损之脉的,一个时辰则会死亡。所谓“六损”,是指正常人呼吸六次,病人脉搏来一次。

  【评析】

  本条讲损脉的预后。

  正常人的脉搏,一呼时两跳,一吸时两跳,所以一呼一吸之间,大约跳动四次。呼吸许多次,而脉才跳动一次的,名为损脉,标志着脏气损伤,所以预后极其不良。脉搏间歇的时间愈长,则死亡愈快,因此有四损三日死,五损一日死,六损一时死的不同。这样的损脉,后世的医案还未看到记载,只能存参备考。
 

  【原文】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译文】

  脉象有力而身上怕冷的,是因为感受寒邪;脉虚无力而身上发热的,是因为感受暑邪。

  【评析】

  本条讲伤寒和伤暑的脉症特点。

  寒邪伤形,表阳被遏,里气不虚,所以脉盛有力,而身上恶寒。暑邪伤气,暑热外盛,里气虚弱,所以脉虚无力,而身体大热。这与《素问·刺志论》所说“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的精神是一致的。气盛故脉盛,气虚故脉虚。张景岳说:“阴邪中人,则寒集于表,气聚于里,故邪盛实而身本因寒也;暑邪中人,则热触于外,气伤于中,故正气疲困而热无寒也,此夏月寒暑之明辨。”可作进一步理解的参考。
 

  【原文】

  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译文】

  脉象尺寸部都盛大,大汗淋漓而病未解的,属正不胜邪之兆,是死候。

  【评析】

  本条讲脉症结合,预测死候。

  脉阴阳俱盛,为邪气内实之征,大汗出,为津液外泄,病不见减,不仅正不胜邪,而且津气有顷刻脱亡之势,所以预断为死候。

收藏知识 故事大全 经典国学 诗词大全 民俗知识 运动常识 舞蹈知识 软件教学 阅读美文 范文大全 武术学习 棋牌学习 时尚潮流 闲趣爱好 分类知识 历史天地 家庭养花 饮茶文化 宠物养殖 种植技术 果树种植 养殖技术 实用百科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生活妙招 养生知识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