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卷二·辨痓湿暍脉证》原文/译文/评析(2)
张仲景 zhuakuai.com【原文】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①者,以丹田②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
【注释】
①舌上如胎:胎同苔,舌上好像有苔生长。
②丹田:在脐下为下丹田,在心下为中丹田,在两眉间为上丹田。这里所称应是位于脐下的下丹田。
【译文】
久患湿病的人,出现头部出汗,背部强硬不舒,形寒怕冷的症状,想要盖被或烤火取暖,这是寒湿郁于肌表,卫阳被遏之症,治当温阳化湿解表,不可攻下。若误用攻下,势必正气受到损伤,导致阳气下陷、湿阻于中,出现呃逆、胸闷、小便不通畅、口渴不能饮、舌上生苔等症。
【评析】
本条讲湿郁于表的症候及误下的变症。
湿邪外郁肌表,卫阳被湿邪所遏,而不达于外,所以身冷欲得被覆向火。内郁之阳升越于上,所以但头汗出。湿为黏滞之邪,滞着于太阳经脉,所以项背强硬,《内经》说“诸痓项强,皆属于湿”,即指此类症候。这时当以温经祛湿为治,以冀表湿外解,使卫阳得以伸展,则诸症可愈。今反误用攻下,致胃气被戕,因而胸满呃逆,肾气损伤,故小便不利。胸中阳气因误下而下陷,则郁而为下热;胸中之阳因陷下而相对不足,则表现为上寒,于是形成上寒下热的局面。胸阳不振,寒湿郁阻,所以舌面似有湿润的白滑苔。湿阻而津不上布,则口渴欲饮,但毕竟不是津伤,所以虽渴却不能饮,这就表明渴欲饮水仅是口燥烦而已,决不可误认为是真正的热邪。由于本症比较复杂,寒热疑似,对于临床辨证极有启发和帮助。
【原文】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译文】
久患湿病的人,误服泻下方药,以致额上出汗,微有气喘,小便多的,是死症;若腹泻不止的,也是死症。
【评析】
本条讲湿病误下,阳越阴脱的危候。
【原文】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译文】
问:风湿之邪相合,引起浑身疼痛,依照治疗法则,应当发汗驱邪,汗出邪散病则可痊愈。但巧遇天阴下雨不止的话,医生说可以发汗,而发了汗病却不愈,这是为什么呢?答:这是发汗太过的缘故,汗出很多,这样只驱除了风邪,而湿邪仍然存在,故病未痊愈。倘若用发汗法治疗风湿病,只宜让病人微微出汗,这样才能同时解除风邪和湿邪。
【评析】
本条讲治疗风湿病的原则和注意点。
风湿都属六淫之邪,但两者性质有别,风属阳邪,伤人致病甚速,但亦容易解散,湿属阴邪,伤人致病较缓,但亦较难祛除,往往留恋不尽。今风与湿合,相互搏结于肌肉筋脉之间,因致周身皆痛,法当治以发汗,以祛邪外出。但是必须注意,发汗不可太过,只应微似汗出,才能有效;否则,就难收到预期的效果。所谓“但风气去,湿气在”,即是对大汗出而病不愈机理的说明。此外,当阴雨不止,则湿病亦难治愈,这表明疾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应该注意的。
【原文】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①药鼻中则愈。
【注释】
①内:同“纳”,放入、塞入之意。
【译文】
常患湿病的人,身体疼痛,发热,面色黄而气喘,头疼鼻塞,心烦不安。病人的脉象大,饮食如常,这表明腹内平和无病,病在头部感受了寒湿,所以鼻塞不通,可以用药纳入鼻腔中,就可痊愈。
【评析】
本条讲寒湿伤上的症治。
感受湿邪而病,由于湿从外受,致表气壅遏不宣,所以身痛发热。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湿邪郁阻肺气,所以头痛鼻塞面黄而喘,并且烦闷不安。脉大,自能饮食,是腹中无病,邪势在表,病位在上,所以治疗只须纳药鼻中,使肺气通调,而诸症可愈。
【原文】
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译文】
太阳经中暍的病人,发热身疼且重,而脉象微弱,这是因为夏季伤于冷水,水湿侵入皮肤腠理所致。
【评析】
本条讲中暍兼水湿的成因与脉症。
【原文】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①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注释】
①洒洒然:恶寒貌。
【译文】
太阳中暑症,出现发热,怕冷,身体沉重疼痛,脉象弦细芤迟,解了小便后,就毛骨悚然、怕冷更甚,手足冰凉,稍微劳动,身体就发热,口则张开呼吸,门齿干燥。这是暑湿相兼而又气阴不足之症,治当清暑益气化湿,禁用发汗、攻下、温针。若误用发汗法治疗,则会加重怕冷的病情;误用温针,就会使发热更剧;若屡次攻下,小便则会淋涩不通。
【评析】
本条说明太阳中暍兼湿的脉症及治禁。
本条太阳中暍的病因为暑湿相兼而又气阴不足,因而病情十分复杂。发热恶寒,身重疼痛,乃暑湿在表;脉弦细芤迟,为气阴不足;小便已洒洒然毛耸,因为太阳膀胱之气被湿邪所困,小便时阳气随尿外泄而一时虚脱,所以尿后毫毛耸立洒淅恶寒。手足逆冷,乃阳气为阴湿所遏,不能外达四末。劳则伤气,气虚阳浮,所以小有劳身即发热。暑热灼津,津不上承,所以张口则前板齿燥。总之,本症是暑兼湿邪,正虚邪实,治疗必须兼顾,既要清暑利湿,又要益气滋阴。发汗、温针、攻下皆属禁例。误发其汗,则伤阳气而恶寒甚;误用温针,则助暑邪而发热甚;误用攻下,则阴液伤而小便淋涩甚。所谓“甚”,当是指原有的症情因误治而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