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原文/译文/评析(2)
张仲景 zhuakuai.com【原文】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①上。
【注释】
①从巳至未:巳,上午九时至十一时;未,下午一时至三时。从巳至未,即从九时至十五时。
【译文】
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在上午九时到下午三时。
【评析】
本条说明太阳病将要解除的大概时间。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自然界的六淫之邪可以伤人致病,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又可以对人的机体发生好的影响而有助于抗邪,因此六经病欲解都各有一定的时间。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是从巳至未上,即现在的上午九时以后到下午三时之前的一段时间里,这是一日中阳气最隆盛的时候,此时人体的阳气随自然界的阳气而充盛于外,有助于驱散表邪,所以太阳病欲解大多在这一时间。
【原文】
风家①表解而不了了②者,十二日愈。
【注释】
①风家:凡家字皆指宿病而言,此处只作太阳中风症。
②不了了:就是不清楚、不轻快的意思。
【译文】
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症解除后,身体仍感不适者,需待一定的时日,正气恢复,则可痊愈。
【评析】
本条讲表解后精神未爽的,待正复自愈。
风家,指患太阳中风症的病人,恶寒发热头痛等表症解除之后,还有不爽快的感觉,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余邪尚未全清,二是正气尚未全复。这时不必服药,等待数日自会完全痊愈。所谓十二日愈,乃约略之词,不能看成定论。
【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①,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②恶寒,淅淅③恶风,翕翕发热④,鼻鸣⑤干呕⑥者,桂枝汤主之。
【注释】
①阳浮而阴弱:有释为病机,有释为脉象,两说俱可通。主脉者又有浮沉与尺寸两种意见,根据本条及其他有关条文的内容相衡,应以寸浮尺弱的解释理由为优。
②啬啬(sè sè):悭吝畏怯貌,形容恶寒畏缩的状态。
③淅淅:风声,如冷雨凉风侵入肌肤的感觉。
④翕翕(xī xī)发热:形容发热的轻浅,病人感觉像羽毛披覆在身上一样。
⑤鼻鸣:鼻中窒塞,气息不利而发出的鸣响。
⑥干呕:呕而无物,叫做干呕。
【译文】
太阳中风症,脉象寸浮而尺弱,寸脉浮的,自有发热,尺脉弱的,自会汗出。病人啬啬然恶寒,淅淅然恶风,发热好像皮毛披覆在身上一样,并伴有鼻息鸣响和干呕等症状,可用桂枝汤主治。
【评析】
本条进一步阐述太阳中风症的脉症特点,并提出主治方剂。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咀①三味,以水七升,微火②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③服一升,服已须臾,歠④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⑤令一时许,遍身漐漐⑥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⑦,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⑧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两、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⑨,酒酪,臭恶等物。
【注释】
①咀:古代的制剂法。古代无铁器,将药用口咬细,如黄豆大,入水煎煮,现在多用刀刃切成饮片。
②微火:取和缓不猛的火力,使不沸溢。
③适寒温:使冷热适当。
④歠(chuò):方中行曰:“大饮也。”就是大口喝的意思。
⑤温覆:覆盖衣被,使周身温暖,以助出汗。
⑥漐漐:《通雅》云:“小雨不辍也。”形容微汗潮润之状。
⑦小促役其间:略缩短服药间隔时间。
⑧周时: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时,称为周时。
⑨五辛:《本草纲目》:大蒜、小蒜、韭、胡荽、芸苔。
【原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译文】
太阳病,只要有头痛、发热、汗出、畏风症状出现的,桂枝汤则可主治。
【评析】
本条为桂枝汤症的主要症状。
太阳主表,统辖营卫,是人身最外的一层。其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风寒之邪外袭,太阳首当其冲,因之头痛为必有症状。风寒束于太阳之表,人体正气与邪相争,所以既恶风寒,又有发热。但是由于人的体质不同,腠理的疏松致密不一,因而有自汗、无汗之异。本症头痛发热,恶风自汗,为太阳中风的典型见症,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汗。
头痛,三阳病皆有之,其区别已说明于前。发热,三阳病也皆有之,太阳发热必恶风寒,阳明发热不恶风寒,少阳则寒热往来。自汗出,太阳病、阳明病皆有之,太阳汗出为邪在表而肌腠疏松,阳明汗出是邪在里而热蒸液泄。这也是应该区分的。
【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注释】
①几几:俯仰不自如貌。《刺腰痛论》曰:“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蜈蚣藤
【译文】
太阳病,项部连背部强直拘急,俯仰不得自如,反而出汗恶风的,用桂枝加葛根汤主治。
【评析】
本条为太阳中风兼太阳经脉不利的症治。
太阳病兼项背强症,大多是无汗恶风,这是因为太阳经脉循行在脊背之间,风寒外柬,太阳经脉阻滞,经气不利的缘故。应当无汗恶风,却见汗出恶风,故用一“反”字以资区别。汗出恶风是太阳中风症的主症,故用桂枝汤,太阳经脉不利,故加葛根以宣通经脉之气,而治太阳经脉之邪。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臣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