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子部

频道主页

《伤寒论·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译文/评析

张仲景  zhuakuai.com 

  【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译文】

  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不能自如俯仰,且无汗畏风的,用葛根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太阳经脉不利表实的症治。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原文】

  太阳与阳明合病①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注释】

  ①合病:两经或三经症候同时出现,谓之合病。

  【译文】

  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出现发热、畏寒、头痛无汗等表症,又见腹泻的,用葛根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因风寒表邪而致下利的治法。

  太阳为表症,阳明为里症,表里症同时出现,因名二阳合病。一般把阳明病专属于胃肠燥实症,是片面的说法。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所谓阳明病,就是胃与大肠病,热实症为阳明病,虚寒症也是阳明病。本条二阳合病的阳明病就是指下利症而言,而不是肠腑燥实症。这种下利,是因感受风寒之邪内迫阳明大肠所致,所以治宜葛根汤解肌发表,表邪外解则利自可止。这一治利方法,后世称为“逆流挽舟。”
 

  【原文】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译文】

  太阳与阳明合病,没有下利,但有呕吐的,用葛根加半夏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因风寒表邪犯胃致呕的治法。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方解】

  王晋三:葛根汤,升剂也。半夏辛滑,芍药收阴,降药也。太阳阳明两经皆病,开阖失机,故以升降法治之。麻、葛、姜、桂其性皆升,惟其升极即有降理寓于其中,又有芍药、甘草垫安中焦,再加半夏以通阴阳,而气遂下,呕亦止,是先升后降之制也。
 

  【原文】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①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注释】

  ①脉促:脉势急促。

  【译文】

  太阳病,症属桂枝汤症,本当用汗法,医生却反用下法,导致腹泻不止,脉象急促、短促的,是表症尚未解除的表现,若出现气喘、汗出等内热症的,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阳明肠热下利的症治。

  太阳病的桂枝症,即头痛发热,恶风寒,自汗出,脉浮缓之中风症,本当用桂枝汤解肌,而医者误用下法,以致表邪内陷而下利不止。但由于体质不同,虽然下利,却有两种不同情况:其一是正气犹有余力鼓邪外出,脉促正是正气抗邪于表的反应,所以说脉促者表未解也,仍当助其抗邪外出之势而治以发汗解表;其二如果在下利的同时,又发生喘而汗出,则表明里热偏盛,热逆于肺则气喘,热蒸津液外泄则汗出,热迫于肠而下利,治疗则当清泄肠热为主,宜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肠热一除,则下利与喘汗均愈。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二两、黄连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译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疼痛,腰痛,关节疼痛,怕风,无汗而气喘,脉浮紧的,属太阳伤寒症,用麻黄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太阳伤寒的主症与主方。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原文】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译文】

  太阳与阳明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气喘而胸部出现胀闷者,表明表邪郁闭较甚,病情偏重于表,不可攻下,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

  【评析】

  本条讲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的治法。

  胸部外连太阳,下接阳明,太阳病风寒外束,可发生气喘,阳明里热熏蒸,也可发生气喘,但阳明之喘必与腹满同见,今不是腹满,而是胸满,则表明不是阳明里实之喘,故禁用攻下,而应治以宣肺解表,故宜用麻黄汤发汗,表邪解则喘满自除。
 

  【原文】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①,筋惕肉瞤②,此为逆也。

  【注释】

  ①厥逆:四肢厥冷。

  ②筋惕(tì)肉瞤(shùn):筋肉跳动,由于亡阳脱液,筋肉得不到煦濡所致。

  【译文】

  太阳中风症,脉象浮紧,发热,恶寒,周身疼痛,汗不得出而烦躁不安的,用大青龙汤主治之。假使脉象微弱,汗出恶风的,不可服大青龙汤;万一误服了,就会发生四肢厥冷,筋肉跳动,这是因误治而病情加剧的表现。

  【评析】

  本条讲大青龙汤症的主要脉症,与大青龙汤的禁例,以及误用的变症。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都是麻黄汤症,所不同的只烦躁一症,这是肌腠郁闭较甚,而里有郁热的缘故,因而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重麻黄用量治其表闭,更加石膏以清里之郁热,但仅热郁于经,还未达到胃燥津伤的程度,所以又佐以姜、枣益脾温胃,以防石膏寒中之弊。如药中病机,很快就可汗出烦除热退,诸症均愈。状其药效的迅速,犹如龙之升天而行云雨,因而方名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原文】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①有轻时,无少阴证②者,大青龙汤发之。

  【注释】

  ①乍:助亚切,忽也,猝也。

  ②无少阴证:没有少阴阴盛阳虚的症候。

  【译文】

  外感风寒之邪,症见脉象浮缓,身体不疼痛,仅感沉重,偶有减轻,若有发热、畏寒、无汗、烦躁等大青龙汤症主症,而又无少阴阳衰阴盛征象的,可以用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以清里。

  【评析】

  本条为大青龙汤症的变局。

收藏知识 故事大全 经典国学 诗词大全 民俗知识 运动常识 舞蹈知识 软件教学 阅读美文 范文大全 武术学习 棋牌学习 时尚潮流 闲趣爱好 分类知识 历史天地 家庭养花 饮茶文化 宠物养殖 种植技术 果树种植 养殖技术 实用百科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生活妙招 养生知识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