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译文/评析(11)
张仲景 zhuakuai.com【原文】
太阳病,过经①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②,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注释】
①过经:超过了病愈的日期。经,作常字解,意指太阳病的病程。
②心下急:胃脘部拘急窘迫。
【译文】
太阳病,邪传少阳十多天,医生反而多次攻下,又经过四五天,若柴胡症尚存的,可先给予小柴胡汤治疗。若出现呕吐不止,上腹部拘急疼痛,心中郁闷烦躁的,是少阳兼阳明里实,病情未解的,用大柴胡汤攻下里实,就可痊愈。
【评析】
本条讲少阳病兼里气壅实的症治。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所谓过经,指病程较长,未能如期而愈。柯韵伯说:“经者,常也,过经是过其常度,非经络之经也。发于阳者七日愈,七日以上自愈,已行其经尽故也,七日不愈,是不合阴阳之数,便为过经。”病程虽有十余日,但并不一定传入阳明,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下法,是为误治。从后四五日,柴胡症仍在,可见用下之前,是柴胡症。既然柴胡症仍在,表明邪气并未因下而内陷,自当仍用小柴胡汤治疗。
服小柴胡汤后,如枢机得转,病即可愈;但服后病未好转,而反加重,由喜呕而为呕不止,由胸胁苦满而为心下急,由心烦而为郁郁微烦,这就表明病机不单纯在半表半里,而且兼里气壅实,所以应改用大柴胡汤和解兼下其里实。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也。
【原文】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①发潮热,已而④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注释】
①日晡所:日晡,即午后三时至五时。所,语尾,即今言“光景”、“上下”、“之谱”的意思。
②已而:时间副词,第二事发生距第一事不久时用之。
【译文】
外感病,十三天后仍不解的,胸胁满闷而呕吐,午后发潮热,接着出现轻微腹泻。这本来是大柴胡汤症,医生应当用大柴胡汤攻下,却反而用峻下的丸药攻下,这是错误的治法。结果导致实邪未去而正气受到损伤,出现潮热、腹泻等症。潮热,是内有实邪的见症,治疗应当先服小柴胡汤以解除少阳之邪,然后用柴胡加芒硝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少阳兼里实症,误用丸药攻下,病仍未解的辨治。
伤寒十三日不解,只说明病程时间,并不肯定病在何经,当根据临床症候作具体分析,从胸胁胀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来看,是少阳、阳明两经同病,也就是大柴胡症,照理治宜大柴胡汤。既然兼阳明里实,一般不应下利,现在反而见到下利,这可能是因丸剂误下所致,提示应当询问治疗用药的经过。然而仅是微利,并且潮热等症仍在,表明除微利之外,其他症情未变,但是既经丸药误下,正气必然受伤,因而非大柴胡所宜,治当先用小柴胡汤助正达邪以和解少阳,再用柴胡加芒硝汤兼下阳明燥实。
柴胡加芒硝汤方
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切)、半夏二十铢(洗)、大枣四枚(擘)、芒硝二两。
右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两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臣亿等谨按《金匮玉函》方中无芒硝,别一方云,以水七升。下芒硝二合,大黄四两,桑螵蛸五枚,煮取一升半,服五合,微下即愈。本云柴胡再服以解其外,余两升加芒硝、大黄、桑螵蛸也。
【原文】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译文】
病伤寒十三日,超过了病解的一般日程,见到谵语,乃里热熏蒸的缘故,应当服用攻下的汤药。一般情况是小便利的,大便应当坚硬,而反发生下利,脉象调和没有其他虚象,可见这是医生误用丸药攻下所致,属于治疗的错误。如果不是因误下而自动下利的,脉象应当微厥,现在脉象反而调和的,这是里实无疑,用调胃承气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阳明谵语下利的辨治。
【原文】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①,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②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方。
【注释】
①如狂:好像发狂,较发狂为轻。
②少腹:亦称小腹。一说脐以下腹部为小腹,脐下两旁为少腹。
【译文】
太阳表症未解,邪热内入与淤血互结于下焦膀胱部位,出现有似发狂、少腹拘急硬痛等症状,若病人能自行下血的,就可痊愈。若表症还未解除的,尚不能攻里,应当先解表,待表症解除后,只有少腹拘急硬痛等里症的,才能攻里,适宜用桃核承气汤方。
【评析】
本条讲蓄血轻症的病理机转与治法。
本条提示太阳病过程中可能发生蓄血症,这是因为邪未能即时外解,化热内传由气入血,热与血结于膀胱部位,淤热上于神明,因而出现神志错乱的如狂症状。《内经》早有“血在下如狂”与“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的记载,可见如狂是蓄血症的主症之一。所谓如狂,指狂的程度尚轻,还未达到完全亲疏不辨的地步。由于淤血初结,血被热邪所迫,有妄行下出的可能,如果自动发生下血,则邪热可随血下出而解,这是蓄血轻症机转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淤热无下行之机,那就必须使用攻下,但是必须注意表症的有无,如果表症未罢,则应当先解其表,待表解之后,而蓄血症未除,再攻其蓄血,不得先攻蓄血,以免表邪内陷而导致其他病变,这是表里症同具,里实者,治应先表后里的原则。正如《内经》所说:“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治其内也。”因为是淤血初结,症势较轻,所以用活血逐淤的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两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①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注释】
①先食温服:在饭前服药。
【原文】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译文】
外感病,经过八九天,误用攻下,出现胸部满闷、烦躁惊惕不安、小便不通畅、谵语、全身沉重、不能转侧的,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痰热内蕴,三焦郁滞的症治。
伤寒虽然已经八九日,并不一定是阳明实症,却治以下法,这是误治,势必损伤正气,导致邪热内陷,热炼津液成痰,痰热内蕴,则三焦经气俱滞,胸阳失展则胸满,痰热扰神则烦惊,上蒙心窍则言语谵妄。决渎不行则小便不利,阳郁于里不得畅达于外,而在外的经脉壅遏,则一身尽重,难以转侧。本症邪气弥漫,病兼表里,虚实互见,故治以和解少阳枢机为主,参以通阳泻实,坠痰镇惊,而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洗),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熬)。
右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原文】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①,刺期门②。
【注释】
①纵:五行顺次相克的形式。
②期门:穴名,位在乳直下两寸处。
【译文】
外感病,腹部胀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即肝木克伐脾土的征象,名“纵”,进行治疗用针刺期门的方法。
【评析】
本条讲类似太阳、阳明的肝乘脾症治。
【原文】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①,刺期门。
【注释】
①横:是五行逆次反克的形式。
【译文】
患伤寒病,发热,啬啬然厌恶风寒,大渴而想喝水,病人必定会感到腹满。如果自动汗出,小便通利,其寒热、渴饮、腹满等症就将要解除。这是肝木逆行克肺,叫做横,可治以针刺期门的方法。
【评析】
本条讲类似太阳、阳明的肝乘肺症治。
【原文】
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①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②,其人足心必热,谷气③下流故也。
【注释】
①熨:火疗法之一,《千金方》有熨背散,是以乌头、细辛、附子、羌活、蜀椒、桂心、川芎、芍药捣筛,醋拌绵裹,微火炙令暖,以熨背上。
②卓然而痛:突然感到头痛。
③谷气:水谷之气。
【译文】
太阳病的第二天,病人出现烦躁不安,医生反而用热熨疗法来熨病人的背部,导致出汗很多,火热之邪乘虚内入于胃,胃中津液枯竭,于是出现躁扰不宁、谵语,病经十多天,若病人出现全身颤抖、腹泻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即将解除。若火攻后病人腰以下部位不出汗,反见呕吐,足底下感觉冰凉,大便干硬,本应当小便频数,但反而不频数而量少,想解又解不出,解大便后,头猛然疼痛,并感觉脚心发热,这是水谷之气向下流动的缘故。
【评析】
本条讲太阳病兼里热,误火后的两种变症及自愈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