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译文/评析(12)
张仲景 zhuakuai.com【原文】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①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②则欲衄,阴虚③小便难。阴阳俱虚竭④,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⑤。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注释】
①两阳:风为阳邪,火亦属阳,中风用火劫,故称两阳。
②阳盛:邪热炽盛。
③阴虚:津液不足。
④阴阳俱虚竭:气血都亏乏。
⑤捻(niǎn)衣摸床:手指不自觉地摸弄衣和床。
【译文】
太阳中风症,用火法强迫发汗,风邪被火热所迫,血气运行失去正常规律,风与火相互熏灼,使肝胆疏泄失常,病人身体则会发黄,阳热亢盛,迫血上出就会出现衄血,热邪灼津,阴液亏虚就会出现小便短少。气血亏乏,不能滋润周身,就会出现身体枯燥、仅头部出汗、到颈部为止。阳盛而阴亏,则腹部胀满,微微气喘,口干咽喉溃烂,或者大便不通,时间久了就会出现谵语,严重的会出现呃逆、手足躁扰不宁、捻衣摸床等症,若小便尚通畅,示津液犹存,病人尚可救治。
【评析】
本条讲火劫发汗的各种变症与机转及其预后的推断。
【原文】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①,亡阳②,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注释】
①以火迫劫之:用火法强迫发汗。
②亡阳:此处的阳,指心阳,亡阳即心阳外亡,神气浮越之谓。
【译文】
太阳伤寒症,脉象浮,本应当发汗解表,医生却用火治法强迫发汗,导致心阳外亡、神气浮越,出现惊恐狂乱、坐卧不安的,主治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评析】
本条讲误火而致心神浮越的变证与治法。
伤寒脉浮,是病邪在表,当以麻黄汤发汗,或桂枝汤解肌。误用火法劫迫出汗,致汗多而损伤心液,阴不能敛阳,心阳随之外泄,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心阳外亡散乱,于是发生惊狂卧起不安。较烧针而致的烦躁为重,所以治以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一以温复心阳,一以镇浮越之心神。因芍药性味酸寒阴柔,非阳虚所宜,故去之;因病势险逆,故方名救逆。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两升,先煮蜀漆,减两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原文】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译文】
病的征象像太阳伤寒症,但脉搏不弦紧反而弱,并且出现口渴,这不是太阳伤寒症而是温病。若误用火攻,火邪内迫,就一定会出现谵语等变症。温病初起脉弱,一般并见发热脉浮,用辛凉发汗解表法治疗,汗出邪散,则疾病可愈。
【评析】
本条讲温病表症与伤寒的鉴别。
【原文】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①,名为火邪。
【注释】
①清血:便血。
【译文】
太阳病,治以火熏的方法,未得汗出,病人必发生烦躁,经过六七日,病如果仍未解除,可能发生便血。由于这些变症是因误用火法而致,所以名为火邪。
【评析】
本条讲火邪迫血下行的变症。
太阳病,治当用汤剂发汗,反而用火熏方法,不仅不得汗出病解,反致火热之气内迫,因之增加烦躁不安。所谓“到经不解”,指太阳病到了应当解除的日期,一般在六七日左右,病症仍未解除,则火热入血,伤及阴络,可能发生大便下血,所以说“必清血”。必为推断之词,据理分析,可能发生躁扰或便血,这对提高诊断的预见性有指导意义,只有提高了预见性,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才能防止或减轻变症的发生。伤人致病的因素谓之邪,变症因误用火熏而致,所以名曰火邪。
【原文】
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译文】
脉象浮,发热甚,这是太阳表实症,治疗当用发汗解表法,却反用温灸法治疗,这是把实症当做虚症来治疗,火邪内攻,耗血伤阴,一定会出现咽喉干燥、吐血的变症。
【评析】
本条讲火邪迫血上行的变症。
艾灸主要适用于虚寒症,今脉浮热甚,显然是阳症实症,反用灸法治疗,即所谓“实以虚治”,两实相合,势必火热更炽,血为火迫而妄行,因而发生咽燥吐血。
前条是用火熏,本条是用艾灸,前条为下血,本条为吐血,似乎与火熏、艾灸的不同火法有关,实际不是决定因素,主要是随人的体质而异,如病人平素下焦之阴不足,则火热易伤阴络,阴络伤则血下行而便血;如病人平素上焦阳盛,则火热易伤阳络,阳络伤则吐血。
【原文】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①,血散脉中②,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③,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④,因火而盛⑤,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注释】
①追虚逐实:血本虚而更加火法,劫伤阴分,是为追虚;热本实,而更用火法,增加里热,是为逐实。
②血散脉中:火毒内攻,血液流溢,失其常度。
③焦骨伤筋:形容火毒危害之烈,由于血为火灼,筋骨失去濡养,故曰焦骨伤筋。
④邪无从出:误治后,表邪不得从汗而出。
⑤因火而盛:因误用灸法,邪热愈加炽盛。
【译文】
病人脉象微数,属阴虚内热,治疗千万不可用灸法,若误用温灸,就成为火邪,火邪内迫,邪热内扰,烦乱不安的变症就会出现。阴血本虚反用灸法,使阴更伤;热本属实,用火法更增里热,血液流散于脉中,运行失其常度,灸火虽然微弱,但内攻非常有力,耗伤津液,损伤筋骨,血液难以恢复。
脉象浮,主病在表,治疗当用发汗解表法,若用灸法治疗,表邪不能从汗解,邪热反而因火法而更加炽盛,出现从腰以下沉重而麻痹,这就叫火逆。若病将自行痊愈的,一定会先出现心烦不安,而后汗出病解。这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脉浮,浮主正气浮盛于外,故得知汗出而病解。
【评析】
本条分两段:微数脉为阴虚火盛,误灸的严重后果。浮脉为表症,误灸的变症与将自解的机转。
【原文】
烧针①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注释】
一把香①烧针:用粗针外裹棉花,蘸油烧之,俟针红即去棉油而刺入,是古人取汗的一种治法。
【译文】
用烧针的方法以发汗,针刺的部位受到寒邪侵袭,发生红色核块的,必然要发作奔豚。自感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的,可外用艾火在其核上各灸一壮,内服桂枝加桂汤,就是桂枝汤原方再加桂二两。
【评析】
本条讲因烧针引发奔豚的症治。
烧针是古代发汗的一种方法,由于处理不当,风寒之邪从针孔处侵入,致使血脉凝涩,针孔处发生红色肿块。风寒之邪引动下焦水寒之气向上攻冲,有如奔豚状,主要是病人自感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其病机为心阳虚而肾水上乘,所以外用艾灸其红色核块,以温散寒凝的气血,内用桂枝加桂汤和营卫,平冲逆。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专也。
【原文】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译文】
误用火攻而又行攻下,因火攻发汗致损伤心阳,出现烦躁不安的,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心阳虚烦躁的治法和主方。
火逆指误用火法而导致的变症,烧针为火法中之一种,下后又用烧针,以致烦躁不安,这是心阳受伤,心神烦乱,所以治宜温复心阳,重镇安神的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抵当汤方
水蛭(熬)、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