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子部

频道主页

《伤寒论·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原文/译文/评析(11)

张仲景  zhuakuai.com 

  【原文】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译文】

  伤寒,发汗以后,皮肤与眼睛都发黄色,所以会这样?这是因为里有寒湿未得解除的缘故。治疗这种发黄,不可以用下法,应当在寒湿的治法内去寻求。

  【评析】

  本条讲病人素有寒湿在内,脾胃的阳气早已不足,患伤寒而用汗法,外邪虽去,里阳更虚,因而寒湿愈甚,湿淤不化,则郁而发黄。这种发黄为阴黄,与湿热发黄的阳黄不同。阳黄的黄色鲜明,且必伴有其他热症;阴黄的黄色晦暗,由于阳微湿困,必伴有其他寒症,不难区别。既然与湿热发黄迥异,当然不可用清泄方法,所以,当于寒湿中求之。
 

  【原文】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译文】

  外感病六七天,皮肤发黄如橘子色,小便不通畅,腹部稍感胀满的,主治宜用茵陈蒿汤。

  【评析】

  本条讲茵陈蒿汤症治。

  本条讨论湿热发黄的辨证要点和治疗方法。湿热发黄的黄色鲜明,与寒湿发黄的黄色晦暗截然不同,特举出“如橘子色”来形容比喻,这样,就更有利于鉴别辨证。由于湿热郁滞,所以小便不利,腹部微满,病势偏重于里,故以茵陈蒿汤主治。
 

  【原文】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译文】

  伤寒,周身发黄,并伴有发热,用栀子柏皮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栀子柏皮汤证治。
 

  栀子柏皮汤方

  肥栀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

  伤寒,淤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译文】

  外感病,湿热郁滞在里,身体必定发黄,若兼有头痛、畏寒、无汗、身痒等表症的,主治宜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评析】

  本条讲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症治。

  本条是外有寒邪,内有湿热,郁蕴不解的发黄症治。文中叙症甚简,从方剂的作用来理解,可以想见必有一系列的表症存在,如头痛、身痒、恶寒、无汗等;因病势偏重于表,所以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也)、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

  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收藏知识 故事大全 经典国学 诗词大全 民俗知识 运动常识 舞蹈知识 软件教学 阅读美文 范文大全 武术学习 棋牌学习 时尚潮流 闲趣爱好 分类知识 历史天地 家庭养花 饮茶文化 宠物养殖 种植技术 果树种植 养殖技术 实用百科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生活妙招 养生知识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