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原文/译文/评析(10)
张仲景 zhuakuai.com【原文】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一云大柴胡汤)。
【译文】
阳明燥实症,里热熏蒸而发热汗出很多的,治当用大承气汤急下。
【评析】
本条讲燥实迫津外泄的汗多,治应急下。
【原文】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译文】
发汗以后,不仅病未除,反而出现腹部胀满疼痛,是发汗伤津,燥热迅速内结成实,应急下存阴,宜用大承气汤。
【评析】
本条讲发汗不解而腹满痛,治宜急下。
病在太阳,发汗则邪去正安。病在阳明,发汗则伤津而热邪更炽。今发汗而病不为解,则非表邪可知。汗伤津液,则肠中燥结更甚,气机窒塞不通,所以腹部胀而且痛,恐下缓则胀痛不除,故宜用大承气汤急下。
【原文】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译文】
腹部胀满持续不减,即使有时略有轻减,也是微不足道,应当治宜下法,可用大承气汤。
【评析】
本条阐述大承气汤症腹满的特征。
腹满有虚实之辨,虚寒腹满,由于脾虚不运而寒凝气滞,里阳时通时闭,其腹满常有缓解的时候。实热腹满,由于燥屎阻结,气滞不通,因而腹满无轻减之时,所谓“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正是对阳明燥实腹满特征的描绘。这种腹满,必须治以攻下,所以宜用大承气汤。
【原文】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①者,为顺也。负者②,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释】
①其脉不负:阳明属土,少阳属木,若木不克土,未见少阳之脉,而见阳明之脉,是为“其脉不负”。
②负者:木邪克土,而纯见少阳弦脉,为负、为逆。
【译文】
阳明、少阳两经合病,邪热下迫大肠,势必发生腹泻。若木不克土,而见实大滑数之脉,与阳明实热相符的,为顺症;若木邪克土,纯见少阳弦脉的,为逆症。现脉象滑而数,是阳明有宿食内停、宿滞内阻,应当攻下宿滞,可用大承气汤。
【评析】
本条讲阳明、少阳合病下利,参考脉象以断病势的顺与失,并决定治法。
三阳病各有主脉,太阳病脉浮,少阳病脉弦,阳明病脉大,何经的病邪偏重,即反映出何经的脉象。本症阳明、少阳合病,邪热下迫大肠,所以发生下利。此时脉象若实大滑数,则阳明偏胜,不受木克,就为不负,为顺症;如见少阳弦脉,则表明木邪偏胜,木必克土,所以为负、为失。如脉见滑数,多为宿食之症,宿食可下,故宜大承气汤。
【原文】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淤血,宜抵当汤。
【译文】
病人没有典型的表症和里症,发热已经七八日,虽然脉象浮数,也可以用下法。假使用泻下法后,脉数没有改变,并且消谷善饥,这是邪不在胃而热合于血分。到六七日不大便的,有淤血内结,宜用抵当汤治疗。
【评析】
本条讲阳明血分淤热的症治。
【原文】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译文】
若攻下后脉数不解,而又腹泻不止的,为热邪下迫,势必会出现协热下利、解脓血便的变症。
【评析】
本条承接上条,说明下后可能发生的另一种情况。
下后脉数不解,里热未除可知。下利不止,是中气因下而伤;淤血被热所蒸腐,故协热而便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