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子部

频道主页

《伤寒论·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原文/译文/评析(2)

张仲景  zhuakuai.com 

  【原文】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①者,是转属阳明也。

  【注释】

  ①濈濈(jī jī)然:汗出连绵不断貌。

  【译文】

  本来属太阳病,在刚起病的时候,使用了发汗的方法,由于汗出不透彻,因而导致邪气内传阳明。患外感病,有发热无汗、呕吐、不能进食症状出现,是伤寒邪热亢盛的表现,若反而出现不断汗出的,是邪传阳明的标志。

  【评析】

  本条说明太阳病转属阳明的成因和症状。
 

  【原文】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译文】

  伤寒第三日,病在阳明则脉大。

  【评析】

  本条讲阳明病的主脉。

  阳明在生理方面来说,是多气多血的一经;在病理方面来说,是表里俱热的症候。因此,阳明病脉象多显得洪大有力。临床上如见到里热症候,又见到大的脉象,就可决诊为阳明病。不过,主要多见于无形热盛于外的阳明热症,如果是有形热结于里,则脉多沉实,甚或沉迟有力,就不一定是大脉。所以不能看做绝对。所谓三日,仅是约略日数,不应拘泥妄定。
 

  【原文】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①。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注释】

  ①系在太阴:系,联系、关系。系在太阴,即病属太阴。

  【译文】

  外感病,脉象浮而缓,手足温暖的,这是病属太阴。太阴寒湿内郁,患者身体应当发黄,若小便通畅的,则湿有出路,而不会发黄;到了第七、第八天,若大便是硬结的,则是湿邪化燥,已转成为阳明病。

  【评析】

  本条讲太阴病转属阳明的病理机转。
 

  【原文】

  伤寒转系阳明①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注释】

  ①转系阳明:转属阳明的意思。

  【译文】

  伤寒由他经转属而为阳明病的,病人就会连绵不断地微微汗出。

  【评析】

  本条讲邪转属阳明的另一特征。

  伤寒表症是恶寒发热无汗,如果连绵不断地微汗出,便是转属阳明。濈然微汗出,是里热熏蒸,迫液外泄的缘故,所以可作为邪转系阳明的另一根据。
 

  【原文】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译文】

  阳明感受风邪,出现口苦、咽喉干燥、腹部胀满、微微气喘、发热怕冷、脉象浮紧症状的,不能攻下。若误行攻下,就会使腹部胀满更加厉害,小便不易解出。

  【评析】

  五爪风本条讲阳明中风兼表,禁用下法。

  风必兼夹,中风有兼寒兼热的不同,太阳中风症是风寒之邪,故治以桂枝汤。风寒之邪,必待化燥传入少阳,始出现口苦、咽干;阳明中风为风热之邪,故初病即可兼见口苦、咽干的少阳胆热症状,阳明热壅气滞,所以腹满微喘。至于发热恶寒,脉浮而紧,乃是外兼太阳表症,症情比较复杂,已经出现阳明里热症,辛温发表自不可用,但是热而未实,下法亦不可用。假使误用下法,表邪内陷,胃气愈滞,则腹满必然更甚,误下伤津,小便也就愈加不利了。
 

  【原文】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译文】

  阳明病,如果能食,称为中风;不能食的,称为中寒。

  【评析】

  本条讲阳明病中风、中寒的辨证依据。

  本条提出中风、中寒的鉴别诊断。之所以据能食、不能食来辨中风、中寒,这是因为胃主纳,能食,标志着胃阳素旺,阳能化谷,而风为阳邪,故能食,名为中风;不能食,标志着胃阳素弱,不能化谷,而寒为阴邪,故不能食,名为中寒。由此可见,中风与中寒,也不是单指六淫的外因,而是内外因综合的病机概念。

收藏知识 故事大全 经典国学 诗词大全 民俗知识 运动常识 舞蹈知识 软件教学 阅读美文 范文大全 武术学习 棋牌学习 时尚潮流 闲趣爱好 分类知识 历史天地 家庭养花 饮茶文化 宠物养殖 种植技术 果树种植 养殖技术 实用百科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生活妙招 养生知识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