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子部

频道主页

《伤寒论·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译文/评析(2)

张仲景  zhuakuai.com 

  【原文】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译文】

  少阴病,脉搏呈现若有若无的微象,这是阳气大虚,不可用发汗药治疗。阳已虚,而尺部脉搏弱涩的,是阴亦虚,也不可用泻下剂。

  【评析】

  本条指出少阴病汗下禁例。

  本条阳虚禁汗,阴血虚禁下,乃行文之便,决不意味着阳虚可下,阴血虚可汗。应知汗、下为攻邪之法,无论阳虚、阴虚,汗、下皆不可用。
 

  【原文】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译文】

  患少阴病,到了八九日,全身和手足都发热,这是热在膀胱,必将引起小便下血。

  【评析】

  本条讲少阴病热涉膀胱血分的变症。

  少阴病邪涉于膀胱血分,热伤血络,可以出现小便血的变症。“一身手足尽热”是本症的辨证要点。其一,有别于阴盛格阻症,其症身热不恶寒,但手足必冷;其二,作为热在膀胱的标志,膀胱外应皮毛,热在膀胱,故一身手足尽热。
 

  【原文】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①,为难治。

  【注释】

  ①下厥上竭:厥逆因于下焦阳虚,故称下厥;阴血因上出而耗竭,故称上竭。

  【译文】

  少阴病,仅见四肢厥冷和无汗,却强行发汗,势必伤经动血而引起出血,其出血部位难以预测,有的从鼻出,有的从眼睛出,即所谓的下厥上竭,属难治之症。

  【评析】

  本条讲强发少阴之汗,而导致动血的变症。

  病人少阴,气血阴阳均已亏损,即使有可汗、可下的症候,亦应该慎重用药。少阴病,阳气虚弱,所以厥冷无汗,假使汗出,则多属亡阳危候。少阴正症,本无汗法,篇中麻附细辛、麻附甘草二汤,都因有太阳兼症,所以发表与护阳同用,以求从权一汗。今少阴病外无兼症,而强发其汗,不但伤阳,而且伤阴,更能扰动营血,血随虚阳上涌,循清窍而出,但病变仓促,很难逆料何窍出血。所以说,或从口鼻,或从目出。先是阳气衰于下而为厥逆,复以误汗,营血外溢而竭于上,造成下厥上竭,下厥治当用温,而上竭又不宜用温,顾此失彼,确属难治之候。
 

  【原文】

  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译文】

  少阴病,恶寒怕冷,身体踡卧而下利,手足逆冷的,预后不良。

  【评析】

  本条讲少阴病纯阴无阳的不治症。

  少阴病预后的吉凶,决定于阳气的存亡。阳气尚存的,是为可治;阳气衰绝的,是为不治。本条恶寒而无身热,身蜷而手足不温,是谓有阴无阳之症,已属危候,而又兼下利,所以断为不治。
 

  【原文】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译文】

  少阴病,呕吐,腹泻,神昏躁扰不宁的,属于死候。

  【评析】

  本条讲少阴病阳气衰竭的死候。

  少阴病吐利,出现躁烦,是衰微的阳气与邪抗争的表现。如果正能胜邪,则当阳回利止,病即由重转轻。今更增加四逆,则可证阴邪猖獗,阳气已达到竭绝的地步,有阴无阳,所以断为死症。
 

  【原文】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①者,死。

  【注释】

  ①自冒:冒者,如以物冒首之状,这里是指眼发昏黑,目无所见的昏晕而言。

  【译文】

  少阴病,下利虽然停止,而头部发生眩晕,并且时时自冒的,为死候。

  【评析】

  本条讲少阴病阴竭阳脱的死症。

  本条的利止,未言手足转温,而反见到头眩和时时自冒的现象,可知这一利止,不是阳气来复,而是由于阴液已竭,源泉竭绝。阴液既竭于下,则阳失依附而飞越于上,所以见到头眩而时时自冒,此时阴竭阳越,脱离在即,因此断为死候。

收藏知识 故事大全 经典国学 诗词大全 民俗知识 运动常识 舞蹈知识 软件教学 阅读美文 范文大全 武术学习 棋牌学习 时尚潮流 闲趣爱好 分类知识 历史天地 家庭养花 饮茶文化 宠物养殖 种植技术 果树种植 养殖技术 实用百科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生活妙招 养生知识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