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子部

频道主页

《伤寒论·卷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译文/评析(5)

张仲景  zhuakuai.com 

  【原文】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①结在胸中②,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注释】

  ①邪:这里指停痰食积等致病因素。

  ②胸中:概指胸胃。

  【译文】

  病人手足厥冷,脉忽然出现紧象的,这是实邪结在胸中所致,应有胸脘部胀满不适,虽然饥饿却不能进食等症状,治疗当用涌吐法,可用瓜蒂散。

  【评析】

  本条讲脉乍紧是因胸中实邪阻滞,阳气不得四布所致,故宜瓜蒂散涌吐。脉乍紧为邪结,如热痞症的脉浮而紧,紧反入里,则作痞;大结胸症的脉沉而紧,皆属于邪结。
 

  【原文】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①,必作利也。

  【注释】

  ①水渍(zì)入胃:此处胃实指肠,即水饮渗入肠中。

  【译文】

  伤寒病,四肢厥冷,而又心下悸动,是因水饮所致。应先治其水饮,当服茯苓甘草汤,然后再治其厥。如果不这样,则水饮浸渍渗入肠中,必致发生腹泻。

  【评析】

  胃虚水停致厥的症治。

  厥冷的原因很多,有因热、因寒、因血虚、因阳微等不同,治疗时必须针对这些致病的因素,才能获效,所谓不治其厥而厥自治。本条肢厥是因胃有寒饮,阳气被遏,不能外达四肢所致,故除厥逆而外,尚有水气凌心的心下悸可资佐证。《金匮·痰饮咳嗽篇》也有“水停心下,甚者则悸”的记载。厥与心下悸并提,就是“水厥”的辨证眼目。肢厥由于水气,自应先治其水气,水去则厥自愈,所以用茯苓甘草汤温胃散水,而不用其他治厥方剂,这是治病必求其本的又一范例。假使不知先治其水,就违反了治病求本的原则,不仅不会收效,水气势必下渗入肠,而续发下利。因此,先治其水,不但水去厥除,而且寓有防患未然的积极意义。
 

  【原文】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①不至,咽喉不利②,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注释】

  ①下部脉:尺脉而言。亦有称足部脉。

  ②喉咽不利:咽喉疼痛,吞咽困难。

  【译文】

  外感病六七天,峻下以后,出现寸部脉沉而迟,尺部脉不现,手足厥冷,咽喉疼痛,吞咽困难,唾吐脓血,腹泻不停的,属难治之症,主治用麻黄升麻汤。

  【评析】

  本条讲邪陷阳郁、寒热错杂的证治。

  病至六七日,邪气已当传里,若表邪犹未尽解的,仍应解其表邪,如表解而兼有里症的,则当攻其里,这是先表后里的治疗原则。设不先解表而径用攻下,其病不仅不除,反致正气益虚,邪气内陷。本症即是大下后的变症,手足厥逆,寸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颇似阴盛阳虚,然而阴盛阳虚,不应有咽喉不利,唾脓血等症。据症析脉,就可断定这种脉的变化是邪陷阳郁的缘故,阳气内郁不得外达四肢,所以手足厥冷。下后阴阳两伤,阴伤而肺热络痹,故有咽喉不利,唾脓血的上热症;阳伤而脾寒气陷,故有泄利不止的下寒症。本证邪陷阳郁,肺热脾寒,治热则碍寒,治寒则碍热,泄实则碍虚,补虚则碍实,故曰“难治”。针对这样复杂的症候,只有复方才能胜任,症情虽然复杂,但毕竟有其主要方面,邪陷阳郁就是病机的重点,所以治以发越郁阳为主,兼清肺温脾,滋养营血的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十八铢(一作菖蒲)、芍药六铢、天门冬六铢(去心)、桂枝六铢(去皮)、茯苓六铢、甘草六铢(炙)、石膏六铢(碎,绵裹)、白术六铢、干姜六铢。

  右十四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今尽,汗出愈。
 

  【原文】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译文】

  外感病四五天,腹中疼痛,若腹内有气转动下行趋向小腹的,这是即将腹泻的先兆。

  【评析】

  本条说明欲作下利的先兆。

  在下利将作之先,其腹中之气,必有下趋之势,且发辘辘之声,其腹痛亦是随气向下,因此,为即将下利之兆。所谓四五日,乃假定之期,此时病者如里阳不足,阴寒转甚,水谷不得正常运化,即会下趋为利。
 

  【原文】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①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注释】

  ①寒格:上热为下寒所格,致饮食入口即吐,故称“寒格”。

  【译文】

  伤寒病本因虚寒而腹泻,医生又误用吐、下的方法治疗,以致中焦虚寒更甚,反而格热于上,因之吐泻更加厉害。假使饮食入口即吐的,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误治形成寒格的变症及其治疗。

  本自寒下,是追溯治疗以前的病情,原有下寒上热症候,从条文中“寒格,更逆吐下”来看,正说明致误的原因,所以,单就下寒来解释是不确切的。“若食入口即吐”,是辨证的关键,王太仆说:“食入即吐,是有火也。”据此可见此症不仅肠寒下利,而胃热气逆尤重,所以治取苦寒重于辛温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本症与戴阳症虽然都是下寒上热,但病机完全不同。戴阳症是下真寒而上假热,本症是下真寒而上亦真热,而且以上热为主。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两升,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译文】

  虚寒腹泻,有轻微发热,口渴症状出现,且脉象弱的,是邪气已衰,阳气来复,预示疾病即将痊愈。

  【评析】

  本条讲阴盛下利将愈的脉症。

  本条下利是虚寒症,所以当出现微热而渴时,即为阳复之兆。脉弱又表明邪势已衰,脉症合参,故知病将自愈。
 

  【原文】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译文】

  腹泻脉数,并有轻度发热汗出的,病即将痊愈;假使又见脉紧,为病仍未解。

  【评析】

  本条讲寒利将愈的脉症及未解的脉象。

收藏知识 故事大全 经典国学 诗词大全 民俗知识 运动常识 舞蹈知识 软件教学 阅读美文 范文大全 武术学习 棋牌学习 时尚潮流 闲趣爱好 分类知识 历史天地 家庭养花 饮茶文化 宠物养殖 种植技术 果树种植 养殖技术 实用百科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生活妙招 养生知识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