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集》卷四相和歌辞(4)
郭茂倩 zhuakuai.com猛虎行
晋·陆机
【原文】
渴不饮盗泉①水,热不息恶木阴②。恶木岂无枝,志士多苦心。整驾③肃时命④,杖策⑤将远寻。饥食猛虎窟,寒栖野雀林⑥。日归功未建,时往岁载阴⑦。崇⑧云临岸骇⑨,鸣条⑩随风吟。静言幽谷底,长啸高山岑。急弦无懦响,亮节难为音。人生诚未易,曷云开此襟。眷我耿介怀,俯仰愧古今。
【注释】
①盗泉:水名,在今山东省境内。传说孔子经过盗泉,虽然口渴,但因为厌恶它的名字,没有喝这里的水。②热不息恶木阴:比喻志节高尚的人不愿意被牵连到不良的环境中去,以免影响自己的声誉。恶木,形容难看的树。③整驾:整理马车。④肃时命:恭敬地遵奉君主之命。⑤杖策:拿着鞭子,指驱马而行。⑥“饥食”两句:这两句见乐府古辞《猛虎行》,这里反用其意,是说时势所迫,饥不择食,寒不择栖。⑦岁载阴:岁暮。这里指时光已经逝去,而功业还没建立。⑧崇:高。⑨骇:起。⑩鸣条:树枝被风吹发出声音。静言:沉思。高山岑:高山顶。亮节:节操高尚的人。“人生”两句:人生处世真不容易,如何才能放宽我的胸襟呢?曷,同“何”,怎么。俯仰愧古今:与古人相比感到十分惭愧。俯仰,低头抬头,这里表示思考。古今,古今之人,这里是偏义词,指古人。
【译文】
口渴也不能饮盗泉水,热也不能在丑陋的树木下歇息。恶木也有枝,志士却多苦心。志士整理马车恭敬地遵奉君主之命,驱马将要远行。时势所迫,饥不择食,寒不择栖。时光已经逝去,而功业却还未建立。高耸的云朵接岸而起,树木的枝条随风鸣叫。在幽谷底沉思,在高山顶感慨悲伤。乐器绷紧了的弦发不出缓弱的声音,而节操高尚的人就犹如这急弦,谈论问题常常直言不讳,常常不为君王所喜,不为世俗所容,得不到认可。人生处世真不容易,如何才能放宽我的胸襟呢?眷顾我耿直的情怀,与古人相比真是感到惭愧。
【赏析】
这首诗写自己在外行役的经历,虽然壮志难酬,仍不改“耿介”之怀。一个节操高尚之人,因迫于时命,沉浮世事,结果功名未遂,陷于进退两难,其愧悔可想而知。陆机少有才名,后应诏赴洛阳,在西晋混乱的政局中仕宦不得意,最终陷于王室争夺皇位的斗争,在“八王之乱”中被杀。此诗正是诗人矛盾苦闷心境的真实写照。
猛虎行
唐·李白
【原文】
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肠断非关陇头水①,泪下不为雍门琴②。旌旗缤纷两河道③,战鼓惊山欲倾倒。秦人④半作燕地⑤囚,胡马翻衔洛阳草。一输一失⑥关下兵,朝降夕叛⑦幽蓟⑧城。巨鳌⑨未斩海水动,鱼龙⑩奔走安得宁?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住两臣。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贤哲栖栖古如此,今时亦弃青云士。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昨日方为宣城客,掣铃交通二千石。有时六博快壮心,绕床三匝呼一掷。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三吴邦伯皆顾眄,四海雄侠两追随。萧曹曾作沛中吏,攀龙附凤当有时。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茫茫愁杀人。胡人绿眼吹玉笛,吴歌白纻飞梁尘。丈夫相见且为乐,槌牛挝鼓会众宾。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
【注释】
肠断非关陇头水:陇头,即陇山。古乐府《陇头歌》有:“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肠断绝。”②泪下不为雍门琴:这里运用的是典故。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孟尝君涕泪涟涟,曰:“先生之鼓琴,令文(孟尝君名)若破国亡邑之人也。”③两河道:指唐代的河北、河南两道。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于范阳,河北、河南诸郡相继陷落。④秦人:指关中的百姓。⑤燕地:在今河北北部及北京市一带。是安禄山叛军的根据地所在。⑥一输一失:“一输”指的是高仙芝、封常清之败;“一失”指的是唐玄宗在战略上的重大失误。⑦朝降夕叛:指的是河北诸郡纷纷起来抗击安禄山,但不久失事,原来抗击安禄山的人又都归降了安禄山。⑧幽蓟:幽州、蓟州,泛指河北一带。⑨巨鳌:指安禄山。⑩鱼龙:指百姓。“朝过”两句:用的是张良、韩信的故事。秦国消灭韩国,张良因为他的先人五世辅佐韩国,立志为韩报仇,就尽散他的家产,以求刺客。得到一个力士,用铁锤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失误,没有击中。黄石公曾在下邳传授张良兵法。韩信曾寄食于淮阴下乡南昌亭长家,他的妻子为亭长所辱。韩信封为楚王后,召见下乡南昌亭长,曰:“公,小人也。为德不足。”栖栖:惶惶不安。青云:志向远大的人。犯龙鳞:指触怒君主。掣铃:唐代时官府多悬铃于外,出入则牵铃以通报。六博:玩耍的博戏。床:坐具。心藏风云:怀藏不平凡的志向与才能。邦伯:周代官名。此指地方长官。攀龙附凤:随皇帝建功立业。
【译文】
清晨创作《猛虎行》的诗篇,日暮而作《猛虎吟》。愁肠已寸存而断,却与陇头水的悲鸣无关。泪下纷纷如雨,也不是因为雍门琴的悲声。是因为旌旗缤纷的河南河北两道。战鼓惊天动地,战火遍地燃烧,山岳欲被颠倒。秦地人一半被安禄山叛军俘虏。胡马在啃吃洛阳的花花草草。高仙芝先为一输,封常清又为一失,关下兵败如山倒。河南河北的守军朝降夕叛,风云变幻。巨鳌未斩,海水动荡不安。鱼龙奔走,哪有安宁的时候。就仿佛楚汉相争的时侯,朝降夕叛,翻覆不定。清晨才过博浪沙,日暮已到淮阴市。张良未遇黄石公的时候,韩信饥贫交迫的日子,没有人会欣赏他们。刘邦项羽谁存谁亡,谁知道竟然与这两个大臣有关。张良暂到下邳受黄石公的兵略。韩信竟然来投漂母做主人。贤哲也有栖栖之时,古来如此。现今之时,世人也看不起胸怀青云之士。即使有谋略也不敢犯龙鳞而上谏。李白我现在窜身南国躲避胡尘战乱。宝书玉剑闲挂高阁。金鞍骏马散与故人。昨日刚刚在宣城做客回来。在那里与太守交流。有时也像刘裕一样赌六博以快壮心。绕床几三圈,大呼一掷。楚人都说张旭是个奇人。心藏风云,世人莫知。三吴的长官都很尊重他的意见。四海的豪雄侠客紧紧追随他。萧何曹参曾做沛县的小吏。攀龙附凤跟随刘邦才时来运转。在早春三月的溧阳酒楼上。杨花飘飞,靡靡茫茫,如此风景愁杀人。绿眼的胡人小儿吹着玉笛。歌姬的吴歌,白纻飞绕梁尘。大丈夫相见,且须为乐。杀牛击鼓大会宾客。我从此后,去钓东海的大鱼。到时候一起来吃鱼肉,欢乐相亲。
【赏析】
《猛虎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李白以此题写自己安史之乱后的遭遇。至德元年(756)春天,李白因避安史之乱,离开宣城南赴剡中途中,遇大书法家张旭于栗阳(今江苏溧阳),作此诗以赠张。这首诗叙述安禄山攻占东都洛阳,劫掠中原的暴行及诗人眼见河山破碎,社稷危亡,生灵涂炭,忧心如焚的思想感情。
对酒行
唐·李白
【原文】
松子①栖金华②,安期③入蓬海。此人古之仙,羽化④竟何在?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⑤?
【注释】
①松子:即赤松子,是古代的仙人。②金华:山名。在今浙江金华市北。相传赤松子在此山得道,羽化成仙。③安期:指安期生。传说中的仙人,居住在东海仙山。④羽化:成仙。⑤“对酒”两句:化用了王粲的诗句“今日不极欢,含情欲谁待”,含有欢情而不畅。
【译文】
赤松子栖息在金华山上,安期生居住在东海的蓬莱仙山,他们都是古代修炼成仙的仙人,不知今日他们是否还在?人生浮幻如梦,如奔流的闪电般转眼即逝,忽然一下子就到了暮年。几十年,天地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改变的只有人的容颜。眼前虽然有盛宴美酒,但欢情不畅,没有举杯的心情。
【赏析】
《对酒行》,属于乐府《相和歌辞》旧题。在这首诗里,诗人李白表达的是天地久长而人生易逝的深沉感慨。
燕歌行
魏·曹丕
【原文】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①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②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③寄他方?贱妾茕茕④守空房,忧来思君不可⑤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⑥。短歌⑦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⑧,牵牛织女遥相望,尔⑨独何辜限河梁?
【注释】
①摇落:凋残。②慊慊(qiè qiè):空虚之感。曹丕③淹留:久留。上句是设想对方必然思归,本句是因其不归而生疑问。④茕茕(qiónɡ qiónɡ):孤单,孤独寂寞的样子。⑤不可:谨虚客气的说法,实指不能不会。⑥清商:乐名。清商,东汉以来在民间曲调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乐调,以悲婉凄清为其特色,清商音节短促,所以下句说“短歌微吟不能长”。⑦短歌:调类名,汉乐府有长歌行、短歌行,是根据“歌声有长短”来区分的,大概是长歌多表现慷慨激昂的情怀,短歌多表现低回哀伤的思绪。⑧夜未央:夜已深而未尽的时候。⑨尔:指牵牛星、织女星。河梁:河上的桥。传说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天河,只能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相见,乌鹊为他们搭桥。
【译文】
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燕群辞归,大雁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思虑重重,怀念故乡。君为何故,淹留他方?贱妾孤零零地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怀。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短歌轻吟,似续还断。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地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牵牛织女啊远远地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赏析】
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它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写景与抒情的巧妙交融。
诗歌的开头展示了一幅秋色图:秋风萧瑟,草木零落,白露为霜,候鸟南飞……这萧条的景色牵出思妇的怀人之情,映照出她内心的寂寞;最后几句以清冷的月色来渲染深闺的寂寞,以牵牛星与织女星的“限河梁”来表现思妇的哀怒,都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诗歌在描述思妇的内心活动时,笔法极尽曲折之妙。比如,先是写丈夫“思归恋故乡”;继而设想他为何“淹留寄他方”,迟迟不归;再转为写自己“忧来思君不敢忘”,整日里在相思中过活;苦闷极了,想借琴歌排遣,却又“短歌微吟不能长”,只好望月兴叹了。如此娓娓叙来,几经掩抑往复,写出了这位女子内心不绝如缕的柔情。
这首诗仿柏梁体,句句用韵,于平线的节奏中见摇曳之态。王夫之称此诗“倾情,倾度,倾声,古今无两”,虽是溢美之辞,但此诗实为叠韵歌行之祖,对后世七言歌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燕歌行
魏·曹丕
【原文】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郁陶①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涕零雨面毁形颜,谁能怀忧独不叹。展诗清歌仰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耿耿②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仰看星月观云间,飞鸽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
【注释】
①郁陶:忧思聚集。②耿耿:犹言炯炯,耿耿不寐的意思。
【译文】
分手之日容易,岂料相见之日如此难,山长路远,天各一方。想念他以致忧思聚集,却不敢说出口,为解相思之情,想托飘荡之浮云寄去问讯的书信,但浮云一去而不见踪影。整日以泪洗面,使得自己的容颜很快老去。百忧在心,谁能不独自感叹啊!唯有浅吟低唱怀人幽思的《燕歌行》,来聊自宽解一下,可是,欢愉难久,忧戚继之。夜深了,忧思煎熬难以入眠,只有披衣出去,徘徊于中庭。抬头看云间星绕月明,然而人却没有团圆。可怜晨雾中飞鸽发出阵阵鸣叫声,留恋徘徊不能慰存。
【赏析】
曹丕的《燕歌行》在诗史上久负盛名,但历来对其一“秋风萧瑟”篇分外垂青,而于此首却问津甚少。其实是双璧一对,两篇对观,更饶意味。前篇从“霜飞木落”、“燕雁南归”感物起兴。由时序涉及归鸟,再由鸟归而关联所思之人淹留他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曲曲道来。此首与其主题、情思相一,构思则另起炉灶,不假外物,直抒胸臆。
燕歌行
唐·高适
【原文】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①。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②金③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④,胡骑凭凌杂风雨⑤。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⑥。铁衣⑦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⑧。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⑨空回首。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日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⑩。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注释】
①残贼: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②摐(chuānɡ):击。③金:钲,行军乐器。④极边土:临边境的尽头。⑤胡骑凭凌杂风雨:意谓敌人来势凶猛,像疾风暴雨。凭凌,侵凌。⑥“身当”两句:意谓战士们身承朝廷的恩遇,常常不顾敌人的凶猛而死战,但仍未能解除重围。⑦铁衣:指远征战士。⑧玉箸应啼别离后:指战士们想象他们的妻子必为思夫远征而流泪。玉箸,旧喻妇女的眼泪。⑨蓟北:唐蓟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蓟县,这里泛指东北边地。⑩刁斗:军中打更用的铜器。
【译文】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遮天蔽日,战士们为扫除敌人辞别家乡上了前线。男子汉本来就看重纵横驰骋上战场,天子又特别赏识给予荣光。军队敲钲打鼓开往山海关,旌旗迎风招展,蜿蜒盘绕在碣石间。校尉从沙漠送来了紧急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烧到了内蒙古的狼山。边境之地,多么辽远;山川寂寞,荒无人烟。敌骑猖狂,恣意侵犯;挟风裹雨,气势汹汹。士兵们在前线拼杀,已经半死半生,将帅们在营帐中看美人歌舞。秋天将尽的大漠上,边地的荒草一片枯萎;落日映照的孤城里,已经没有多少士兵可以作战。深受皇帝的恩德礼遇,战士们根本不把敌寇放在眼里;在关山拼搏死战,仍未能冲破敌军重重包围。身披铁甲的战士,长期戍边非常辛苦;家中的妻子怨恨别离,日日垂泪何其伤心。少妇在城南思念役夫,愁肠寸断;征人在辽远的蓟北空自回头。塞上长风万里,哪能载我飞渡这遥远的路途;边地茫茫苍苍,一无所有。白日列阵沙场,杀气腾腾,天昏地暗;夜晚军营中戒备森严,警报频传。刀光剑影血雨纷纷,誓死报国岂是为了个人的功勋?谁不知沙场征战千辛万苦,人们至今还怀念李广将军。
【赏析】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作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埋下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地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的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拼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