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集》卷十一新乐府辞(5)
郭茂倩 zhuakuai.com上阳①白发人②
唐·白居易
【原文】
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③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④遥侧目⑤。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⑥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⑦,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注释】
①上阳:唐宫名,在洛阳皇宫内苑的东面。②白发人:指年老宫女。③绿衣监使:太监。唐制中太监着深绿或淡绿衣。④杨妃:杨贵妃。⑤遥侧目:远远地用斜眼看,表忌妒。⑥耿耿:微微的光明。⑦《美人赋》:天宝时人吕向,同情被幽禁的宫女,向皇帝进献《美人赋》来劝谏此事。
【译文】
上阳宫人啊,上阳宫人,当年的花容月貌已经暗暗消失;如今已是垂暮之年,白发如银。绿衣的宫监把守着宫门;从被幽闭在这上阳宫里,不知已经过了多少春。说起来,还是玄宗末年被选进皇宫,进宫的时候刚十六,现在已是六十的老人。一起被选的本来有一百多个,可是,日久年深,凋零净尽,如今剩下的只有老身一人。想当初,吞声忍泪,痛别亲人,被扶白居易进车子里不准哭泣。都说进了皇宫便会承受恩宠,因为自己是那样的如花似玉。哪晓得进入皇宫,还没容见到君王一面,就被贵妃娘娘远远地冷眼相看。我遭到嫉妒,被偷偷地送进上阳宫,落得一辈子独守空房。秋夜是那样漫长,夜长无觉,天又不肯亮。一盏残灯,光线昏昏沉沉,照着人的背影,投映在墙壁上;只听到夜雨萧萧,敲打着门窗。春日的白天是那样慢,那样慢啊,独自坐着看天,天又黑得那样晚。宫里的黄莺儿百啭千啼,本该让人感到欣喜,我却满怀愁绪,厌烦去听。梁上的燕子成双成对,同飞同栖,是多么地让人羡慕;但我老了,再也引不起丝毫的嫉妒。黄莺儿归去了,小燕子飞走了,宫中长年冷清寂寥。就这样送走春天,又迎来秋天,已经记不得有多少年。只知对着深宫,望着天上月,看它东边出来,西边落下;我已经见过四五百回月缺月圆。现如今,在这上阳宫中,就数我最老。皇帝听说后,远远地赐了个“女尚书”的称号。我穿的还是小头鞋子、窄窄的衣裳;还是用那青黛画眉,画得又细又长。外边的人们没有看见,看见了一定要笑话,因为这种妆扮,还是天宝末年的时髦样子。上阳宫里的人哪,苦可以说是最多;少小的时候苦,老大的时候也苦。一生孤苦,除了无可奈何,又能怎样?你没有看到从前吕向的《美人赋》?又不见今日的《上阳宫人白发歌》?
【赏析】
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继承并发展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创作了《新乐府》五十首。《上阳白发人》是其中的第七首,写洛阳上阳宫的一个老宫女的痛苦生活。嫔妃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罪恶。封建帝王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强选民女,幽闭深宫,剥夺并葬送了她们的青春和幸福。这首诗,诗人通过对上阳女子一生遭遇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帝王荒淫无耻,摧残无辜女性的罪恶行径。宫女绝望的呼声,凄凉悱恻,怨可通天。愤怒的控诉,字字都是血泪凝成,令人不忍多闻。
杜陵叟
唐·白居易
【原文】
杜陵①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②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③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④明知不申破⑤,急敛暴征求考课⑥。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如何!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⑦。不知何人⑧奏皇帝,帝心恻隐⑨知人弊⑩。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注释】
①杜陵:秦为杜县,汉宣帝在此筑陵,改名杜陵。在今西安东南。②顷:一百亩。③秀:谷类抽穗开花。④长吏:县级官吏中的尊者,也泛指地方长官。⑤申破:上报说明。⑥考课:考察官吏的政绩。此处是说长官力求完成征收赋税的任务,作为考核的资本。⑦“虐人”两句:贪官污吏就是凶残的豺狼,不一定有钩一样尖锐的爪子、锯一样锋利牙齿的野兽才算豺狼。⑧不知何人:元和四年,作者曾有奏章呈请朝廷减免租税,故此处“不知何人”云实指作者本人。⑨恻隐:怜悯,同情。⑩知人弊:知道百姓困顿的情况。弊,劳瘁困乏。白麻纸:唐代中书省所用公文纸分黄白二种。重要的诏书如任命将相、豁免、征讨等用白麻纸,一般的诏令则使用黄麻纸。德音:指皇帝颁布的减免赋税的消息。京畿:国都所在地及其行政官署所直接管辖的地区。放:免除。里胥:即里正,古时的乡村小吏。唐代一百户为里,设里正一人。敕牒:指免税的公文、告示。榜:张贴,动词。蠲(juān):免除。
【译文】
杜陵老头居住在杜陵,每年种了贫瘠的田地一顷多。三月份没有雨刮着旱风,麦苗不开花多枯黄死。九月份降霜秋天寒冷早,禾穗没熟都已经干枯。官吏明明知道但不报告真相,急迫收租、凶暴征税以求通过考核得奖赏。典当桑园、出卖田地来缴纳官府规定的租税,明年的衣食将怎么办?剥去我们身上的衣服,夺掉我们口中的粮食。虐害人伤害物的就是豺狼,何必爪牙象钩、牙齿象锯一样地吃人肉!不知什么人报告了皇帝,皇帝心中怜悯、了解人民的困苦。白麻纸上书写着施恩布德的诏令,京城附近全部免除今年的租税。昨天里正才到门口来,手里拿着公文张贴在乡村中。十家缴纳的租税九家已送完,白白地受了我们君王免除租税的恩惠。
【赏析】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这时白居易新任左拾遗,上疏陈述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唐宪宗总算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请,还下了罪己诏;但实际上不过是搞了个笼络人心的骗局。为此,白居易写了《轻肥》和这首《杜陵叟》。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视民如子的情怀,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作者在《轻肥》诗中曾一针见血地控诉:“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这首《杜陵叟》中,他更写道:“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白居易在义愤填膺地写下上述的控诉时,并没有意识到,他实际上已经触及了封建社会那人吃人的凶残野蛮的社会本质。事实上,每当灾荒严重之际,由皇帝下诏蠲免租税,而地方官照样加紧盘剥勒索,不过是封建社会经常上演的双簧戏而已。宋代诗人范成大就有一首《后催租行》中提道“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说的也是一回事,在宋代,皇帝的诏书用黄纸写,而地方官的公文用白纸写,在封建社会中,能够对这种免的白免、催的照催的吃人双簧戏进行最早、最有力的批判的,正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旗手——白居易。
农臣怨
唐·元结
【原文】
农臣何所怨,乃欲干人主①。不识天地心,徒然怨风雨。将论草木患,欲说昆虫苦②。巡回宫阙傍,其意无由③吐。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谣颂若采之,此言当可取。
【注释】
①人主:古时专指一国之主,即帝王。②草木患、昆虫苦:即庄稼歉收、昆虫为害的情景。③无由:指没有门径和机会。
【译文】
农民因灾难频繁生活艰苦要向君主申诉,他们不知上天意志,徒然埋怨风不调雨不顺。田里庄稼歉收,虫害又很严重。当朝言路闭塞无处申述,只好来到京城,徘徊在宫阙门外,也无法见到皇帝吐露自己的悲苦。整天在都城里痛哭,泪水都哭干了才回到乡里。但愿我的这首诗能被朝廷采诗之官收集去,当有助于皇帝了解民情,纠正时政之弊端。
【赏析】
此诗是作者《系乐府》十二首之九,《系乐府》十二首写于天宝十载,是盛唐时较早的新乐府诗。此诗托古讽今,揭露朝廷失政,农民积怨,奔走呼号。这首诗虽是咏叹前朝,但借古讽今,对时政弊端的揭露还是相当深刻的。
田家行
唐·王建
【原文】
男声欣欣女颜悦①,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②。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问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③,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愿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④。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注释】
①男声欣欣女颜悦:此句运用了互文手法,不可解为只有男子才欢欣地喊叫,只有女子脸上才露出了笑容。其实无论男女,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容颜,都显露出喜乐自得的样子。②檐头:原指屋檐的边沿,此处应指屋檐下。缲车:即“缫车”,缫丝用的器具。③轴:此处指织绢的机轴。④黄犊:指小牛。
【译文】
乡间农家欢欣鼓舞,喜乐自得,平日的愁怨一洗而空,连话语的音调也与平常不同。炎炎夏日,麦浪滚滚,夏粮丰收了。夏茧也丰收了,檐头缲车索索作响,野蚕作茧无人收取,只得自生自灭。一派丰收之景,但麦打成粮,蚕茧织成绢丝,乡民却无法自己享受这些劳动成果,而不得不把粮、绢的大部分送给官家缴纳赋税。在这丰收的年景里,他们并不指望打下的粮食自己吃,织好的绢自己穿,只指望能免除到城里卖黄犊,以缴纳官府的横敛就行了。乡民们说自家并不计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认为只要不进县衙门吃官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赏析】
此诗以“乐”来写农家之苦,立意精巧,讽刺深刻。仲夏时节,农民麦、茧喜获丰收,却被官府洗劫一空,无法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只能过着“衣食无厚薄”的悲惨生活。这首诗所反映的事实,应是中唐时期整个农民生活的缩影,相当具有典型性。
在表现方法上,古乐府多叙事,《田家行》则选取农家生活的两个断面,一是麦、茧丰收,一是粮、绢大部分送官,把这两个断面加以对比。这对揭示农家苦这一主题,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诗纯用赋体直陈其事,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流畅、凝练精警,于平易中见深刻。
织妇词
唐·元稹
【原文】
织妇何太忙,蚕经三卧行欲老①。蚕神女圣②早成丝,今年丝税③抽征早。早征非是官人恶,去岁官家事戎索④。征人战苦束刀疮,主将勋高换罗幕⑤。缫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檐前袅袅⑥游丝上,上有蜘蛛巧来往。羡他虫豸解缘天,能向虚空织罗网。
【注释】
①蚕经三卧行欲老:蚕有眠性,文中的蚕种三卧之后进入四眠,四眠后即上簇结茧。古织妇往往亦为蚕妇,所以要提前做准备。②蚕神女圣:古代传说黄帝妃嫘祖是第一个发明养蚕抽丝的人,民间奉之为蚕神,诗中称她为“蚕神女圣”。③丝税:唐代纺织业极为发达,荆、扬、宣、益等州均设置专门机构,监造织作,征收捐税。④戎索:本义为戎法,此处引申为战事。⑤罗幕:即丝罗帐幕。⑥袅袅:摇曳、飘动的样子。
【译文】
织妇为什么忙呢,原来蚕种三卧之后就要老了。织妇们诚心祷告蚕神保佑蚕儿早点出丝,因为今年官家要提前抽征丝税。今年提前征税并不是因为官员横征暴敛,而是去年发动了战争。打仗艰苦,丝织品可供伤兵包扎伤口,也可制成丝罗帐幕赏给军功赫赫的将军。一般的缲丝织作本来已够费力的了,织有花纹的绫罗更是难上加难。拨动织机、变动丝缕,在织品上挑出花纹极为不易,需要很高的工艺水平。培养挑纹能手实为不易,竟有巧女因手艺出众为娘家羁留而贻误青春。在檐前飘动的丝网上,蜘蛛来回爬动。羡慕这小虫儿纯出天性,可以自由编制罗网啊!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为《乐府古题》十九首之一。虽然属于“古题”,却合乎白居易对新乐府的要求。即“首句标其目”,开宗明义;“其辞质而径”,见者易谕;“其事核而实”,采者传信;“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此诗以荆州首府江陵为背景,描写织妇被剥削被奴役的痛苦。全篇仅一百一十字,却由于层次丰富,语言简练,显得义蕴深厚,十分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