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集部

频道主页

《乐府诗集》卷十一新乐府辞(4)

郭茂倩  zhuakuai.com 

  节妇①吟②

  唐·张籍

  【原文】

  君知妾③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④意,系在红罗襦⑤。妾家高楼连苑⑥起,良人⑦执戟⑧明光⑨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⑩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注释】

  ①节妇:能守住节操的妇女,特别是对丈夫忠贞的妻子。②吟:一种诗体的名称。③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④缠绵:情意深厚。⑤罗:一类丝织品,质薄、手感滑爽而透气。襦:短衣、短袄。⑥苑:帝王及贵族游玩和打猎的风景园林。⑦良人:丈夫。⑧戟:一种古代的兵器。⑨明光:明光殿,此指皇宫。明光本为汉代宫殿名,这里指宫殿。⑩事:服侍、侍奉。拟:打算。

  【译文】

  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着长戟在皇宫里值班。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我侍奉丈夫发誓要生死共患难。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只恨没有在我未嫁之前遇到你。

  【赏析】

  这是一首具有双层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

  征妇怨

  唐·张籍

  【原文】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殁①辽水上。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②。妇人依倚③子与夫,同居④贫贱心亦舒。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⑤。

  【注释】

  ①殁(mò):覆没、被消灭。②招魂葬:民间为死于他乡的亲人举行的招魂仪式。用死者生前的衣冠代替死者入葬。③依倚:依赖、依靠。④同居: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在一起。⑤昼烛:白天的蜡烛,意为暗淡无光,没用处。

  【译文】

  在秋风萧瑟的凄寒九月,匈奴兵再次侵扰边塞,屠杀边地将领。汉军伤亡惨重,全部丧生在辽水边境。由于万里之外白骨无人收,所以家家只能都在城下招魂安葬他们。征妇曾经设想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即使贫贱却舒心。如今丈夫死在战场上,今后谁才是她的依靠?肚子里的遗孤生下来怎样哺育?虽然还活着但就像白天的蜡烛那样暗淡无光,生活毫无希望。

  【赏析】

  在古典诗词中,良人从军、征妇哀怨是一大习见题材。张籍《征妇怨》却翻出新意,以其摧心呕血、深至沉痛而卓然不群,享誉后世。此诗虽是小诗,但谋篇布局转折多变。由群哭场面转至独哀镜头,以大衬小。又以向往转至现实,以乐衬哀。大小相形、哀乐相辅、正衬反衬、盘旋作势。结构之针线绵密、起伏曲折,对哀情的表达起了烘托渲染作用。

  青青水中蒲二首

  唐·韩愈

  其一

  【原文】

  青青中水蒲①,下有一双鱼。君今上陇②去,我在与谁居?

  【注释】

  ①蒲: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夏天开黄色花。②陇:即陇州,位于今甘肃省东部。

  【译文】

  青青的水中蒲草萋萋,鱼儿成双成对,在水中香蒲下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您如今要上陇州去,谁跟我在一起呢?

  其二

  【原文】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寄语浮萍草①,相随我不如。

  【注释】

  ①浮萍草:常见的水面浮生植物。茎细长柔软而多分枝,匍匐生长,节上生根,叶状体对称,倒卵状椭圆形或近圆形。

  【译文】

  蒲草青青,长期生活在水里,哪及浮萍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我亦不能如浮萍般相随君去。

  【赏析】

  这两首乐府诗写于贞元九年(793),是韩愈青年时代的作品。这是具有同一主题的组诗——思妇之歌,是寄给他的妻子卢氏的。两首诗一脉贯通,相互联系。随着行子刚离家门及远去,思妇的离情别绪也由初蕴到浓重,而后与日俱增,一层深于一层,全诗就在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余韵无穷。本组诗语言上“炼藻绘入平淡”,“篇法祖毛诗,语调则汉魏歌行耳”(朱彝尊),体裁为“代内人答”(陈沆),极为独特。

  堤上行二首

  唐·刘禹锡

  其一

  【原文】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①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②满中流。

  【注释】

  ①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②幽轧:象声词。

  【译文】

  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是一个繁华的江边码头。天色已晚,行人急于回家,在渡口争着摆渡,浆声荡漾在江中。

  其二

  【原文】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①,水流无限月明多。

  【注释】

  ①《桃叶》:乐府歌曲名,属吴声歌曲,泛指民间流行的表达爱情的歌;《竹枝》:多表达哀怨之情,是巴山楚水人民爱唱的民歌。

  【译文】

  月照寒江,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浩渺,两岸长堤之上,行人络绎不绝,歌声此起彼伏。歌声或表达爱情,或诉说哀怨;流水和月光无穷无尽,歌声中情感绵绵。

  【赏析】

  《堤上行》大约写于作者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长庆二年到长庆四年。《堤上行》是刘禹锡根据梁简文帝的《大堤曲》创制的乐府新题。《古今乐录》曰:“清商西曲《襄阳乐》云:‘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梁简文帝由是有《大堤曲》,《堤上行》又因《大堤曲》而作也。”这组诗描绘了江边居民的生活图景和码头上商船来往不绝的繁荣景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唐时期发达的商业经济和长江两岸的风土人情。

  更衣曲

  唐·刘禹锡

  【原文】

  博山①炯炯吐香雾,红烛引至更农处。夜如何其夜漫漫,邻鸡未鸣寒雁度。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②。满堂醉客争笑语,嘈③琵琶青幕中。

  【注释】

  ①博山:即博山炉,又叫博山香薰,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器具。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②纱笼:纱质的灯笼。③嘈:即喧闹,嘈杂。

  【译文】

  博山炉飘出阵阵香雾,子夫秉红烛引武帝至尚衣轩。长夜漫漫,天还未明,寒雁已过。庭前雪花纷纷,松桂冒雪,与廊下的灯笼交相辉映。堂上宾客们还在饮酒作乐,帘幕中乐声扰扰。

  【赏析】

  这首乐府以汉平阳公主家歌者卫子夫侍武帝更衣得幸,于元朔元年被立为皇后事为题材而作。《汉武帝故事》曰:“武帝立卫子夫为皇后。初,上行幸平阳公主家,主置酒作乐。子夫为主讴者,善歌,能造曲,每歌挑上。上意动,起更衣,子夫因侍得幸。头解,上见其美发悦之。主遂纳子夫于宫。”

乐府诗集简介

乐府诗集简介

古文典籍

收藏知识 故事大全 经典国学 诗词大全 民俗知识 运动常识 舞蹈知识 软件教学 阅读美文 范文大全 武术学习 棋牌学习 时尚潮流 闲趣爱好 分类知识 历史天地 家庭养花 饮茶文化 宠物养殖 种植技术 果树种植 养殖技术 实用百科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生活妙招 养生知识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