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子部

频道主页

《伤寒论·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原文/译文/评析(4)

张仲景  zhuakuai.com 

  【原文】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①,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②,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③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④,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⑤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注释】

  ①如疟(nuè)状:寒热发作的情况,好像疟疾一样。

  ②清便欲自可:清同圊,古代称路厕为“行清”。清便欲自可,就是大小便尚能如常的意思。

  ③脉微缓:微与洪相对,缓与紧相对,微缓就是不洪不紧而柔和的意思。

  ④阴阳俱虚:这里的阴阳,指表里言,谓表里都虚。

  ⑤热色:红色。

  【译文】

  太阳病,已经得了八九天,患者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较长,怕冷的时间较短,一天发作两三次,似疟疾般,病人不呕吐,大小便正常,即邪气郁滞在表的表现。此时,若脉象渐趋调匀和缓的,是邪气去、正气复的征象,疾病即将痊愈。若脉象微弱而怕冷的,这是表里阳气皆虚,可能系误用汗、吐、下所致,因此,就不能再用发汗、攻下、涌吐的方法治疗了。若面部反而出现红色的,表明邪气仍郁滞在肌表未能解除,病人皮肤还一定有瘙痒的症状,适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

  【评析】

  本条讲太阳病微邪郁表三种转归的辨治。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二汤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三个另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个,合方。详此方乃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云合半汤。
 

  【原文】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①、风府②,却与桂枝汤则愈。

  【注释】

  ①风池:穴名,在脑后(脑空穴下)发际陷中,枕骨斜下方凹陷中,是足少阳胆经穴,可治热病汗不出、偏正头痛、颈项强直等症。

  ②风府:穴名,在项后人发际一寸,在枕骨与第一颈椎之间,是督脉经的穴位,可治头项强痛、中风、偏枯、头疼项强等症。

  【译文】

  太阳病,服了一遍桂枝汤,不仅表症未解,反而增添了烦闷不安的感觉,此乃邪气郁滞太甚所致。治疗应当先针刺风池、风府,以疏经泄邪,然后再给予桂枝汤就可以痊愈。

  【评析】

  本条讲太阳中风症,当邪势较盛时,可先用针法以泄邪。太阳中风症,服桂枝汤,是正确的治法,照理应当得微汗而解。可是刚服药一次,反而出现心烦不安,这有两种可能,一是药不对症,病情发生内传化热的变化;二是表邪较盛,药力不够,正气驱邪之力不足,正邪相争而致烦。如属前者,必须立即更改药方,桂枝汤绝对不可续服;如属后者,则应采用针刺方法,先刺项后的风池、风府穴位,以泄经脉郁遏之邪,然后再续服桂枝汤,即可向愈。两种病机截然相反,万一诊断错误,则后果非常严重,决不可掉以轻心。所以在辨证时必须掌握以下几点。一是桂枝症仍在,所谓不解者,是指表症未解也。二是只增一烦,别无其他热症。如果误认心烦为热,而改用清热方药,同样是错误的。从本条先用刺法来看,针刺确实可补汤药的不足,于此也可见仲景不但是博采众方,而且是博采各种治疗方法。前面已有针足阳明,使经不传的方法,此条更是开针与药并用的先河,这样的治疗思想,也应当积极发扬。
 

  【原文】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①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注释】

  ①脉洪大:脉形盛大如洪水泛滥,宽洪满指,但来盛去衰。

  【译文】

  服了桂枝汤以后,大汗淋漓,脉象洪大,表症仍在,仍可用桂枝汤,应遵照服药的调护方法。假如恶寒发热似疟,一日两次发作的,还须得汗始解,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评析】

  本条讲服桂枝汤不如法,两种变局的治法。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三铢(炙)、大枣五枚(擘)。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桂枝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二十铢,大枣五枚。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黄十六铢,桂枝十铢三分铢之二,收之得十一铢,甘草五铢三分铢之一,收之得六铢,杏仁十五个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个。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生姜芍药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杏仁十六个,合方。
 

  【原文】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①,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释】

  ①大烦渴不解:烦是心烦,渴是口渴,大是形容烦渴的厉害,不解是病未愈的意思。

  【译文】

  太阳中风症,服了桂枝汤后,出很多的汗,病人出现心烦口渴很厉害、饮水不能缓解、脉象洪大症状的,为邪传阳明,热盛而津伤,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①一汤。

  【注释】

  ①越婢:“婢”与“脾”古字通用,《玉函经》方后煎法,二“婢”字均作“脾”,可证。成注:发越脾气,通行津液。

  【译文】

  太阳病,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长,怕冷的时间短,一天发作两三次,并见心烦、口渴的,为表郁兼内热之症,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若病人脉象微弱的,这是阳气虚弱,发汗法不能治愈。

  【评析】

  本条讲太阳病表郁化热的症治。本条是太阳表症迁延时日,因循失汗,以致邪郁不解,形成外寒内热的症候,其病理机转与大青龙汤症相同,脉微弱为无阳,不可发汗,与脉微弱不可服大青龙汤的禁例亦同,仅病势较轻而已。由于叙症简略,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但是只要能前后互参,还是有绪可寻的。既云太阳病,自当具有脉浮、头项强痛等症;从热多寒少,还当有烦渴等热象;从脉微弱不可发汗的对面来看,则脉当浮大有力,这样就可对本症有较全面的认识。所谓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乃是倒装文法,无阳即阳虚的意思,脉上既然已露出阳虚征兆,当然不可使用汗法以发其汗了。多数注家认为不可发汗是指麻、桂等辛温之剂,正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也有主张桂枝二越婢一汤是辛凉解表的轻剂。但从方中的药味来看,大多数属于温热性质,仅有一味用量只有二十四铢的石膏是寒性药,竟说成变辛温为辛凉,这是不切实际的。
 

  荛花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三钱(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越婢汤方,麻黄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十八铢,甘草十二铢,大枣三枚。越婢汤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黄十八铢,生姜九铢,甘草六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分之七,弃之,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芍药、甘草、麻黄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四枚,合方。旧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当云桂枝二也。越婢汤方见仲景杂方中,《外台秘要》一云起脾汤。

收藏知识 故事大全 经典国学 诗词大全 民俗知识 运动常识 舞蹈知识 软件教学 阅读美文 范文大全 武术学习 棋牌学习 时尚潮流 闲趣爱好 分类知识 历史天地 家庭养花 饮茶文化 宠物养殖 种植技术 果树种植 养殖技术 实用百科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生活妙招 养生知识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