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子部

频道主页

《伤寒论·卷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译文/评析(4)

张仲景  zhuakuai.com 

  【原文】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①,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注释】

  ①阳微结:因热结于里而大便秘,叫做阳结。热结的程度轻,叫做阳微结。

  【译文】

  外感病五六天后,头部出汗,微感畏寒,手足冷,脘腹部胀满,口中不想进食,大便坚硬,脉象沉紧而细,属阳微结症,必然既有表症又有里症。脉沉,主病在里,汗出是阳微结的表现。若是纯阴结症,病邪应完全入里,不应该再有表症,而此症是半在里半在表,表症仍然未解。脉虽然沉紧,却不是少阴病,因为阴症不应该有汗出,现有头部汗出,故可知不是少阴病。治疗可以用小柴胡汤。若服小柴胡汤后仍然不爽快的,可微通其大便,大便一通,即可痊愈。

  【评析】

  本条讲阳微结症的辨治。

  本条从“伤寒五六日”至“复有里也”,是论述阳微结的脉症及阳微结的病机特点。但是这些脉症,颇似阴症、虚症、寒症,较难确诊,因而接着反复讨论,指出了辨证的关键——头汗出,以阴不得有汗,据以推断症属阳微结,不是少阴的纯阴结。微恶寒,手足冷,是阳郁于里不得外达,脉沉细或沉紧,也是因阳郁于里而脉道滞塞,不是阳虚里寒。既然已排除了里虚寒的阴结,那么,自应属于里实热的阳结了。但是大便虽硬,却无潮热腹满痛等症,仅见心下满,口不欲食,可见只是胆胃气滞的阳微结症。最后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作出针对性的治法,可与小柴胡汤。这是因为小柴胡汤和解枢机,不仅能和表里,而且能调经府,恢复胃气和降功能的作用,所以药后自能结开便通而愈。假使药后大便未通,症情还没有完全消除,所谓“不了了”,是指已经获效,但病情尚未完全解除的意思,只要大便一通,则自然痊愈,示人不必改弦易辙而投其他下剂,以免诛伐无过。当然,也不能认为绝对禁下,在小柴胡汤中酌加一些泻下药物,也是可以的。关于“必有表,复有里”与“半在里半在外”,皆是对举之词,意在说明阳微结症的病机特点,热虽结于里但病势轻浅,所以既不可发汗,也不可攻下,更不能表里同治,只宜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因此,不应理解为表里症同具,更不能理解为一半表症与一半里症。
 

  【原文】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译文】

  伤寒五六日,呕逆而且发热,小柴胡汤症的主症已经具备,而用了攻下方药,但只要柴胡仍在,就仍可用柴胡汤治疗。这虽然已经误下,也不是逆候,服小柴胡汤之后,定会发生蒸蒸振战,然后发热汗出而病解。假如下后发生心下满而硬痛的,这是结胸症,可用大陷胸汤主治。如果心下只是闷满而不疼痛的,这是痞证,柴胡汤是不适用的,宜用半夏泻心汤。

  【评析】

  本条讲柴胡症误下后的三种转归及治法。

  据“有柴胡症,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的精神,呕而发热,则柴胡症的主症已经具备,自应治以小柴胡汤。反用他药下之,当然属于误治。但由于患者的体质与误用的药物,都有一定的差异,因而误下后就有许多不同的转归。本条所述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误下后柴胡症仍在,因知邪未内陷,虽然误下,不是逆候,所以仍可再用柴胡汤治疗。不过,原来的症情虽然未变,但正气毕竟受到损伤,当服用助正达邪的小柴胡汤后,正气得药力之助而奋起驱邪,于是发生蒸蒸而振,随之发热汗出而病解。这种汗解方式,后世称为战汗。如果病程很短,邪在表而正气不弱,汗解时是不会发生震颤的。

  二是误下后邪已内陷,如果其人素有痰水,热与水结,就会发生心下满而硬痛的大结胸症,可治以大陷胸汤。

  三是患者素无痰水,虽然误下邪陷,仅是心下闷满,但不疼痛,这与有形邪结的结胸症不同,而是正虚邪结,胃气壅滞的痞症。邪已内陷,当然非柴胡汤所能治,而必须使用苦、辛、甘相伍的半夏泻心汤了。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一方用半夏一升。
 

  【原文】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译文】

  太阳与少阳并病,反而用攻下治疗,使结胸形成,出现心下硬结,腹泻不止,汤水不能下咽,烦躁不安。

  【评析】

  本条讲太少并病,误下致成结胸危候。

  太阳病邪在表,固不可下,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亦不可下,太阳邪并少阳,虽然已渐入里,但还未至里实,反用下法,遂致邪内陷而成结胸症。本症不仅心下满硬,而且下利不止,水浆不下,邪结正伤,胃伤则气逆而食不入,脾伤则气陷而利不止,脾胃机能行将败绝,而邪结不去,正虚邪扰所以心烦。此时补泻两难,预后大多不良。
 

  【原文】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①,但气痞耳。

  【注释】

  ①濡:与“软”同,柔软的意思。

  【译文】

  脉象浮而且紧,主太阳表症,误用了下法以后,浮紧变为沉紧,遂成痞症。按之柔软,因为仅是气分的痞结。

  【评析】

  本条讲痞症的成因、脉症与病机。

  痞症是以胃脘部痞塞闷满为主症的症候名称。本条补充出痞症的脉象、症状及病机特点:脉浮而紧,是太阳伤寒的主脉,应该用辛温发汗法以解表,反而使用下法,势必表邪内陷而发生变症,痞症即误下而致的变症之一。所谓“紧反入里”,就是对误下前后脉象变化的动态描绘,实际也是对误下致痞病机的动态描绘,“紧反入里”指脉由浮紧演变为沉紧,浮紧由于正气御邪而搏于表,沉紧则标志着邪已内陷而结于里。紧主邪结,不专主寒邪。脉与症密切关连,从脉紧的由浮变沉,因知邪内陷结于里而成痞。不过这种痞症内无有形实邪,仅是无形气滞,所以又接着交代其特点是“按之自濡”,其病机特点是“但气痞耳”。掌握了这些,就不难与结胸症心下硬满而痛,手不可近,作出明确的鉴别。

收藏知识 故事大全 经典国学 诗词大全 民俗知识 运动常识 舞蹈知识 软件教学 阅读美文 范文大全 武术学习 棋牌学习 时尚潮流 闲趣爱好 分类知识 历史天地 家庭养花 饮茶文化 宠物养殖 种植技术 果树种植 养殖技术 实用百科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生活妙招 养生知识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