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卷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译文/评析(6)
张仲景 zhuakuai.com【原文】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①,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②,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注释】
①谷不化:食物不消化。
②客气上逆:不是人体正气,是胃虚而滞的病气上逆。
【译文】
太阳伤寒或中风症,医生本应发汗解表,反而用攻下法,损伤脾胃,导致病人一日腹泻数十次,泻下不消化食物,肠鸣厉害,胃脘部痞满硬结,干呕,心中烦躁不安,医生见胃部痞硬,认为是邪热内结,病邪未尽,又行攻下,致痞胀更甚。这种情况并非邪热内结,而是中气虚弱,浊气上逆,气结心下,故胃脘部痞硬,主治用甘草泻心汤。
【评析】
本条伤寒中风并举,是指或伤寒或中风,不是伤寒又中风,也不是伤寒之后再中风,意在不论伤寒还是中风,皆不可用下法,不应下而用下法,故曰医反下之。误下不仅表邪内陷,而中焦脾胃之气必然损伤,于是水谷不能消化,阴阳升降失常,脾气不升则腹中雷鸣而下利日数十行,胃气上逆则心下痞硬而满,中虚邪扰,更干呕心烦而不得安。医者误认心下痞硬,干呕心烦等症,为实邪未尽,而又用攻下方法,心下痞硬因而更甚,这乃是胃气愈伤而气愈上逆之故,所以进一步指出“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也”。所谓“客气”,是指因虚而滞的病气,气愈虚则上逆愈甚,不可误认为单纯的结热,这一分析,对虚实疑似辨证,极有指导意义。吴又可总结临床经验,“下后痞即减者为实,下后痞反甚者为虚”,可做本条理论的佐证。既然中虚气逆更甚,自非半夏泻心汤所能胜任,也不是生姜泻心汤所能主治,而最适宜长于益气缓急的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按,《千金方》并《外台秘要》治伤寒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原文】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①,此利在下焦②,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注释】
①理中焦:调理中焦脾胃。
②下焦:病在下部。
【译文】
伤寒表症,泻下的汤药服后,导致腹泻不止,胃脘部痞胀硬结。医生用泻心汤治疗,又用其他药攻下,导致腹泻不止,医生又以理中汤投之,致腹泻更甚。究其原因,是因为理中汤是治疗中焦虚寒腹泻症之剂,而此种下利责在下焦不固,主治应当用赤石脂禹余粮汤。若用赤石脂禹余粮汤仍然腹泻不止的,则恐怕属水湿内盛之腹泻,治疗应当用分利小便法。
【评析】
本条讲讨论各种痞利的不同治法。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禹余粮一斤(碎)。
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两升,去滓,分温三服。
【原文】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①。
【注释】
①痿(wěi):症候名称,主要症状是两足软弱无力不能行动。
【译文】
太阳伤寒症,误用吐下发汗,导致心烦不安,脉象十分微弱,病情迁延八九天,更见胃脘部痞结胀硬,胁下疼痛,气上冲咽喉,眩晕昏冒,全身经脉跳动,时间久了,痿症则会形成。
【评析】
本条讲阳虚阴逆,虚烦脘痞的变症与转归。
汗吐下都是治疗伤寒的大法,用之得当,自能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但是,用之不当,则不管哪一种方法,都能损伤正气而致病情恶化。本条的伤寒是指表症,治当发汗,使邪从表解,但医者误用吐法,致伤其胃气,又误用下法,再伤其脾气,脾胃为中土之脏,此时中气受伤而大虚,从救误的角度来看,不论表症存在与否,都必须亟亟固其中气,绝没有再行发汗的道理,可是医者又用汗法,这是误上加误,以致阳气更伤,因而发生虚烦,脉象甚微,即阳气大虚的标志。病经八九日,阳气之虚更甚,阳虚不运则津液结而为饮,饮邪上逆,于是心下痞硬而胁下痛;饮逆而清阳不升,则气上冲咽喉,眩冒;同时经脉得不到阳气的温养,加上饮邪的侵凌,则经脉动惕。久延不愈,则进而肢体痿废。
本条的虚烦与栀子豉汤症的虚烦有别,彼症是因热郁胸膈,有热象而无虚象,脉必数而有力,本症是因中阳大虚,所以脉象甚微。本条症候颇与苓桂术甘汤症近似,病机上阳虚饮逆也颇相近,只是彼症的症情较轻,本症的症情较重,所以彼症脉沉紧,本症脉甚微。
【原文】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译文】
伤寒病,经过发汗,或者涌吐或者攻下等法治疗,外邪已解之后,唯有心下痞硬、噫气不减的,用旋覆代赭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伤寒解后,胃虚饮逆的症治。
伤寒表症,治用汗法,可使邪从表解。假使邪在胸膈,治用吐法,可使邪从上解,假使邪结肠府,治用下法,可使邪从下解。正确运用这些方法,固然能达到驱邪的目的,但在攻病过程中,正气也不免受到损伤,本条所述即经过发汗或吐或下等治法,大邪已解之后,因胃气虚弱,浊气不降,饮邪上逆而发生的症候,主要是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没有热象,所以不用诸泻心剂,而用旋覆代赭汤以补中涤饮降逆。
旋覆代赭汤方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译文】
表症攻下后,不能再用桂枝汤外邪内入,热邪壅肺,出现汗出、气喘;表热症已除的,可治疗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评析】
本条讲下后肺热喘汗的治法与治禁。
以攻下法治表症,必致表邪内陷,化热迫肺,肺气闭郁不得宣通则气喘,肺合皮毛,郁热蒸迫津液外泄则汗出。这种喘汗,颇易与太阳中风症相混,所以特郑重提出“不可更行桂枝汤”,以期引起重视,庶可避免误用。正由于热邪内陷,所以肌表反而没有大热,切不可误认为寒症,必须清宣肺热,宜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原文】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①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注释】
①数下:“数”读音如“朔”,即屡用攻下的意思。
【译文】
太阳病,在外的表症还未解除,却屡用攻下,于是就发生挟表热而下利的症状;如果下利继续不断,胃脘部痞塞硬满,这是表症与里症并见,用桂枝人参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挟表热而下利的症治。
太阳病,屡用攻下之后,里气大伤,因而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因表症还在,故名为协热下利,即挟表热而下利,与现代所称“协热利”性质属热的含义是不同的。此时病势的重心是里虚寒,故以理中汤治脘痞下利,仅用桂枝一味以通阳和表。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别切)、甘草四两(炙)、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煎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