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子部

频道主页

《伤寒论·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原文/译文/评析(4)

张仲景  zhuakuai.com 

  【原文】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译文】

  阳明病,胃脘部硬满的,不可用泻下方药。误用泻下,而致腹泻不止的,有生命危险;腹泻停止的,还能痊愈。

  【评析】

  本条讲心下硬满,病位在上,禁用攻下。

  心下指胃脘部位,胃脘部硬满,表明邪结在胃,与大肠燥结不同,所以不可攻下。如果误用攻下,不仅心下的硬满不除,势必损伤中气,中虚气陷,发生下利的变症。如下利不止,则脾胃之气,有降无升,下焦亦无约束之权,所以预后不良。如下利能够及时停止,则胃气未败,还有向愈的可能,不过,已是十分侥幸了。
 

  【原文】

  阳明病,面合色赤①,不可攻之;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注释】

  ①面合色赤:满面颜色通红。

  【译文】

  阳明病,满面通红的,治疗时不能用攻下法。误用攻下就会产生发热、肌肤发黄、小便不通畅的变症。

  【评析】

  本条讲面合色赤为邪热怫郁于经,禁用攻下。

  阳明病,满面通红,是热郁于经,不能透达而向上熏蒸的缘故,与二阳并病面色缘缘正赤的转机略同。郁热于经,内无有形燥结,所以禁用攻下。如误用攻下,则怫郁之热更加怫郁,同时脾胃为下药所伤,水湿不能输运下行,因而小便不利,怫郁之热与在里之湿相合,纠结不解,湿热郁蒸,于是必发热色黄。之所以会发热色黄,小便不利又是主要条件,最后提出小便不利,旨在突出这一症状的辨证意义。
 

  【原文】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译文】

  阳明病,没有经过催吐和泻下治疗,而心烦不安的,可以给与调胃承气汤。

  【评析】

  本条讲胃家实热上扰的心烦,可用调胃承气汤。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病的外候。未经过催吐或泻下法的治疗,而心烦不安,这是胃肠燥热壅结所致。《内经》说:“胃络上通于心。”胃热炽盛,心神被扰,所以心烦。提出不吐不下,意在表明本症心烦为有形之实热,以便与汗吐下后无形之热留扰胸膈之烦作鉴别。这种心烦是因有形之实,当然非清宣郁热的栀子豉汤所能治,所以宜用缓下泄热的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大黄四两(清酒洗)。

  右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原文】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译文】

  阳明病,脉象迟,汗出而不怕冷,身体沉重,短气,腹部胀满,喘息,若发潮热的,这是表症即将解除而已成里实,可以攻下里实;若手足不断汗出的,这表面大便已经硬结,用大承气汤主治。若出汗较多,轻微发热而怕冷的,这是表症未解,病人不发潮热,不能用承气汤攻下。若腹部胀满厉害、大便不通的,可用小承气汤轻微泻下来和畅胃气,而峻泻药攻下不可用。

  【评析】

  本条论表里症的辨别与大小承气汤的运用。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两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原文】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①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注释】

  ①转失气:肠中屎气下趋,俗言放屁。

  【译文】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微有硬结的,为燥屎内阻、里实已成,可以用大承气汤攻下里实;若大便不硬结的,是内无燥屎,则大承气汤不能用。若六七天不解大便,恐有燥屎内阻,预测的方法,可给予少量小承气汤。服药后若屎气转动而放屁的,即为有燥屎的征象,才能够攻下;若服药后不放屁的,则是大便初出硬结、后部稀溏,不能攻下,若攻下就会形成腹部胀满,不能进食,甚至饮水就呃逆的变症。若攻下后又出现发热的,这一定是燥屎复结,大便再次变硬而量较少,此时,应当用小承气汤和畅胃气而攻下。可见,若服小承气汤不转屎气的,千万不能攻下。

  【评析】

  本条论大、小承气汤的掌握运用。
 

  【原文】

  夫实则谵语①,虚则郑声②,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注释】

  ①谵(zhān)语:语言错乱,没有伦次,声音粗壮。

  ②郑声:语言重复,没有变化,说过又说,声音低微。

  【译文】

  凡阳热实邪,多为谵语;精气虚怯,多为郑声。所谓郑声,就是语言重复。如果两目直视而谵语,又兼见气喘胀满的,多为死候;如兼有下利的,也是死候。

  【评析】

  本条讲辨郑声及谵语死候。
 

  【原文】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①,谵语,脉短②者死;脉自和③者不死。

  【注释】

  ①亡其阳:应指亡心阳。

  ②脉短:脉形短,是上不至寸,下不至尺,只有关脉搏动。

  ③脉自和:与脉短相对而说,也就是脉象平和。

  【译文】

  发汗太过,或重复发汗,大伤阳气,出现谵语,脉象短的,属于死候;若脉与症相应的,不属死候。

  【评析】

  本条讲心神外亡谵语,凭脉以决死生。

  谵语一般以实症为多,但是也有属于虚症,本条即是讨论虚症谵语的成因、病机和预后。汗出已多,再重发汗,不但津液大伤,而阳气亦必大伤,所谓“亡其阳”,即指阳伤的程度比较严重,心阳亡而心神烦乱,因而谵语,这种谵语的症情十分危险,预后究竟怎样?此时脉诊极为重要,如果脉的搏动仅见于关部,上不及寸,下不及尺,这是气血津液损伤迨尽,行将阴阳离决,所以断为死候;如果脉尚平和,则知症势虽重,尚有治疗余地,所以说脉自和者不死。

收藏知识 故事大全 经典国学 诗词大全 民俗知识 运动常识 舞蹈知识 软件教学 阅读美文 范文大全 武术学习 棋牌学习 时尚潮流 闲趣爱好 分类知识 历史天地 家庭养花 饮茶文化 宠物养殖 种植技术 果树种植 养殖技术 实用百科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生活妙招 养生知识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