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子部

频道主页

《伤寒论·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原文/译文/评析(5)

张仲景  zhuakuai.com 

  【原文】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译文】

  阳明病,因病人出汗太多,以致津液外泄,肠中的津液减少而干燥,大便必定结硬,大便硬则会发生谵语,可用小承气汤主治。假使一服后谵语停止,就不要再服。

  【评析】

  本条讲肠燥便硬谵语的治法和主方。

  阳明病,里热本已炽盛,热蒸津液外泄则汗多,汗多则体内的津液消耗愈多,肠内的津液减少,则大便干燥结硬,硬便阻结,则秽浊之气上攻,心神被扰,就会发生谵语。这种谵语是因硬便所致,所以治宜下法。不过,燥结的程度尚不太甚,因而不宜峻攻的大承气汤,只须小承气汤和其胃气。至于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的医嘱,也不可忽视,这是告诫凡用攻邪之剂,都应该注意中病即止,即使是小承气汤也是如此。
 

  【原文】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译文】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反而不能进食的,是肠中燥屎已成,应用大承气汤攻下燥屎;若尚能进食的,只是大便硬结,应用小承气汤和畅胃气。

  【评析】

  本条讲据能食不能食,辨燥结的程度。

  谵语潮热,是阳明燥结的主要见症,本条提出一个比较容易掌握的鉴别燥结程度方法,就是参考病人的进食情况。一般是进食尚能如常,为燥结未甚,只宜小承气汤;如果不能食,则因燥结太甚,而胃气窒塞,非用大承气汤峻攻,不足以下其燥结实滞。所谓“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胃中”也是部位概念,实际是指大肠,胃中是不会有燥屎的。末句“宜大承气汤下之”,应在“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句下,不是用于能食便硬,这是不难区分的。
 

  【原文】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泄之,濈然汗出则愈。

  【译文】

  阳明病,下血并有谵语,这是热入血室,只是头部出汗,当刺期门穴,以泄去实邪,如能周身濈然汗出,就可痊愈。

  【评析】

  本条讲阳明病热入血室的症治。

  太阳篇所载热入血室症三条,均有经水适来适断等情况,可作诊断的参考。本条所述的谵语,头汗出症候,颇与阳明气分燥结症相似,所不同的,仅是大便下血一症,因此下血即成为本症的辨证眼目,也即热入血室与阳明气分燥结症的辨症关键。本证由于邪热入血,血为热迫,故便血;内热蒸腾,故头上汗出;血室隶于肝脉,肝主藏魂,热入而魂为所扰,故谵语。所以也宜治以刺期门法,以泄血分之实邪。如果刺后周身濈然汗出,表明血分之邪转由气分外出,则邪随汗解而病愈。
 

  【原文】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①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注释】

  ①过经:意指太阳经表症已解。

  【译文】

  汗出谵语的,这是外有太阳中风,内有燥屎阻结。燥屎内结必须用泻下法治疗,但是须待太阳表症解除后才能攻下。若过早攻下,则会导致表邪尽陷而里实益甚,出现神昏语言错乱。若表症已解而里实未除,用攻下法治疗则会痊愈,可用大承气汤。

  【评析】

  本条讲里实兼表虚症,必须表邪解后,方可攻下。

  本症是肌表之邪未解,阳明里实已成。汗出为风邪在表,谵语是燥屎内结。然而阳明病法多汗,但本症汗出是太阳表虚,仲景深恐医者误认作阳明汗出,所以着重指出“此为风也”,以期引起注意。表里症同具的治疗原则之一,里实者治应先表后里,表解乃可攻里,一般不得违反,所以接着指出“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所谓“过经”,就是太阳表症已经解除之后。唯恐认识还不够清楚,所以又补充说明本症的病机特点是“表虚里实”。如果表未解而误下,则表邪尽陷而里热益甚,谵语必然更加严重而语言更加错乱了。关于“下之愈,宜大承气汤,也是倒装文法,当接在“过经乃可下之”后面。
 

  【原文】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译文】

  病伤寒四五日,脉象沉而气喘胀满。沉脉是病在里,而反治以发汗法,以致津液随汗越出,大便因而困难。汗出为表虚,便难为里实,时间延久,就会发生谵语。

  【评析】

  本条讲里症误汗的病机变化及变症。

  喘满症候,有因于表邪敛束,有因于里气壅塞。但表邪致喘必有恶寒、发热等表症,里实之喘必有恶热便秘等里症。同时表症之喘满,其满在胸部,其脉必浮;里症之喘满,其满在腹部,其脉必沉。本症 喘满脉沉,属里不属表可知,可是反用发汗剂以发其汗,以致津液外越,而肠中干燥,大便为难。所谓表虚,指汗出而津液越于外,里实,指便难而燥实结于内,但燥实程度尚不太甚,所以时间较久始发谵语。它与前条“表虚里实”的含义有所不同,前条表虚是指风邪在表而表虚症未罢,谵语是里实症已具,表里症同见,所以提出治疗原则,“过经乃可下之”。本条纯属于里症,表虚是指误汗而汗出津液外越,里实是指肠中干燥而便难,所以预断病的发展趋势为久则谵语。各有侧重,不应混同。有的注家认为表虚是表阳不足,有的认为表虚即表和之意,均不够确切。
 

  【原文】

  三阳合病①,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②,面垢③,(又作枯一云向经)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注释】

  ①三阳合病:太阳、少阳、阳明三经同时发病。

  ②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③面垢:面部油垢污浊。

  【译文】

  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合病,腹部胀满,身体沉重,转侧困难,口中麻木不仁,面部垢浊,谵语,小便失禁,如见身热、自汗出的,是邪热偏重于阳明,主治用白虎汤。若用发汗法治疗,就会使谵语更甚;若妄行攻下,就会造成额上出汗,四肢冰冷的变症。

  【评析】

  本条讲三阳合病,阳明气热偏重的治法及禁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收藏知识 故事大全 经典国学 诗词大全 民俗知识 运动常识 舞蹈知识 软件教学 阅读美文 范文大全 武术学习 棋牌学习 时尚潮流 闲趣爱好 分类知识 历史天地 家庭养花 饮茶文化 宠物养殖 种植技术 果树种植 养殖技术 实用百科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生活妙招 养生知识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