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原文/译文/评析(6)
张仲景 zhuakuai.com【原文】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译文】
太阳、阳明两经并病,太阳表症已解,仅只见发潮热,手足微微出汗,大便解出困难而谵语的,是属阳明里实,攻下里实则可痊愈,适宜用大承气汤治疗。
【评析】
本条讲二阳并病,表邪已解的症治。
二阳并病,是先见太阳表症,继见阳明里症,治疗必须遵循先表后里的原则,凡是表症未罢的,只可小发其汗,切不可攻下,本条虽然也是二阳并病,但太阳表症已罢,全是阳明里实症,潮热,手足漐漐汗出,谵语,都是典型的里实症候,虽然仅是大便难,也应当使用大承气汤。这表明大承气汤的运用,是综合全部病情来决定的。
【原文】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①,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②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胎③者,栀子豉汤主之。
【注释】
①愦愦:形容词,烦乱的意思。
②怵惕:恐惧貌。
③舌上胎者:舌上有黄白薄腻苔垢。
【译文】
阳明病,脉象浮而且紧,咽中干,口味苦,腹部胀满而气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体沉重。如误用发汗,就会心中烦乱,反而言语谵妄;如误用温针,就会怵惕烦躁不得安眠;如误用泻下,则胃气损伤,邪热扰于胸膈,引起心中懊,若舌有黄白薄腻苔,可用栀子豉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阳明热症的治禁,及下后变症的辨治。
【原文】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译文】
如果误下后热盛津伤,出现口渴想喝水,口干舌燥的,主治用白虎加人参汤。
【评析】
本条讲阳明热盛津伤的症治。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译文】
如果误下后出现脉浮、发热、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通畅的,属阴伤有热、水热互结于下焦,主治用猪苓汤。
【评析】
本条讲阴虚有热,水气不利的症治。
本症与白虎加人参汤症颇相近似,论中并举于此,寓有鉴别诊断的重要意义。二症均有发热,渴欲饮水。但一是大渴大汗,小便通利,纯属热盛津伤,所以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一是小便不利,而无大汗出,不但热邪伤阴,而且兼有水气,所以用猪苓汤滋阴清热利水。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原文】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译文】
阳明病,汗出多而口渴的,属汗多津伤、胃津不足的口渴,不能用猪苓汤治疗。因为猪苓汤能够通利病人小便,而进一步损伤津液。
【评析】
本条说明猪苓汤的禁例。
猪苓汤症的口渴,虽说有阴虚里热的一面,但主要原因还是水气不化,津液不能上布,所以用猪苓汤,水汽一行则口渴自止。如果口渴是因为津伤太甚,猪苓汤则不可用。本条指出猪苓汤的作用是利小便,因而汗多胃燥的口渴禁用,这对于正确掌握猪苓汤的运用,是有参考意义的。
【原文】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译文】
病人脉浮而迟,表有热象,里是虚寒,泄泻完谷不化的,用四逆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表热里寒的症治。
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不能运化水谷,则泄泻完谷不化。因此,见到下利清谷,就可知道是阳虚里寒。虽然兼有表热症状,也应当先温其里,这是表里症同具,里虚者应当先治其里的治疗原则。
【原文】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译文】
如果胃中虚寒不能进食的,饮水后,呃逆则会出现。
【评析】
本条讲胃中虚寒的辨证。
胃为阳土,主纳谷,饮食入胃,全赖胃中阳气以运化。若胃阳虚衰,不能熟腐水谷,则不能饮食;阳虚则寒邪必盛,饮水不得布化,而水寒相搏,胃气不降,则气上逆而发生呃逆。但是,不能食亦有属于阳明燥热结实的。本症在治疗方面,自当以温阳驱寒为主。
【原文】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译文】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进食的,将要发生鼻衄。
【评析】
本条讲鼻衄的预断。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乃阳明气分风热上炽,可能会发生衄血。所谓“能食者则衄”,并不是说能食是鼻衄的先兆,这应与“阳明病,能食者,名中风”,联系起来理解,“能食”表明是风热之邪,风热之邪上盛而口干鼻燥,由是推知热盛迫血上逆自清窍外溢,从而预断将要发生鼻衄。其机制即是由气入血,当然也并非绝对,假使早投清泄气分之剂,鼻衄是可以避免的。
【原文】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①,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注释】
①饥不能食:言懊侬之甚,似饥非饥,心中嘈杂似饥,而又不能进食。
【译文】
阳明病,经用泻下法治疗,身热未除,手足温暖,无结胸的表现,心中烦躁异常,嘈杂似饥而不能进食,仅头部汗出的,主治用栀子豉汤。
【评析】
本条讲阳明下早,热留胸膈的症治。
【原文】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①,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注释】
①小便自可:小便还较正常的意思。
【译文】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薄(不硬),小便还较正常,胸胁部闷满依然不除的,可治以小柴胡汤。
【评析】
本条讲阳明里实未甚,少阳主症未罢,当治少阳。
本条所述是少阳之邪传于阳明的阳明病,但阳明虽实尚未太甚,而少阳症又未全罢,仍当先治少阳。阳明病,发潮热,里实症无疑,然而大便不是燥结,而是溏薄(不硬),小便不数而是自可,这就表明燥实的程度尚不太甚,先前的胸胁满症状依然存在,可见少阳病尚未全解,因此,应当先治少阳。小柴胡汤是治少阳病的主方,可是此处只曰“与”而不曰“主之”,可能是因为兼有阳明,尚有和解兼攻的大柴胡汤可供选择,用一“与”字,正是论治精神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