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子部

频道主页

《伤寒论·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原文/译文/评析(7)

张仲景  zhuakuai.com 

  【原文】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①,身濈然而汗出而解。

  【注释】

  ①胃气因和:胃的正常功能得到恢复。

  【译文】

  阳明病,胁下痞硬胀满,不解大便,呕吐,舌苔是白的,为柴胡症未除,治疗可用小柴胡汤。用药后,上焦经气得以畅通,津液能够下达,胃肠机能得以恢复,全身就会畅汗而病解。

  【评析】

  本条讲阳明少阳兼病,先治少阳。服小柴胡汤后汗解的机制。

  本条论述阳明病宜用小柴胡汤的另一种情况。本条仅大便不通属于阳明,其他见症如胁下硬满、呕,均是少阳,特别是舌上苔白,乃少阳气滞津结的标志,所以也不可攻下,而宜小柴胡汤和解枢机。用之得当,往往有邪从汗解的可能。
 

  【原文】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译文】

  阳明中风,脉象弦浮而大,全腹胀满,两胁及心下疼痛,按压很久而气仍不畅通,鼻中干燥,无汗,嗜睡,全身及面目都发黄,小便解出困难,发潮热,呃逆不断,耳前后部肿胀。症属三阳合病,治疗当先用针刺法以泄里热。刺后里热得泄,病情稍减,而未除太阳、少阳症,病邪经过了十余天,脉象弦浮的,可用小柴胡汤以解少阳之邪。

  【评析】

  本条讲阳明中风症兼太、少的辨治。
 

  【原文】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译文】

  脉但见浮象,而没有其他里症的,可用麻黄汤治疗。如果没有小便,而腹满与呃逆更加严重的,是属不治的死候。

  【评析】

  本条讲里症已罢而表症尚在的,可用麻黄汤。并交代病情转加的不良预后。
 

  【原文】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译文】

  阳明病,自汗出,已伤津液,若再行发汗,而又小便通畅的,则更伤津液,导致肠中津液枯竭,引起大便硬结。此时大便虽硬结,泻下药攻下法也不宜用,必须待病人自己想解大便时,用蜜煎导引导通便,或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作为导药,以引导大便解出。

  【评析】

  本条讲肠中津亏便秘,可用外导法。
 

  蜜煎方

  食蜜七合

  右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两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疑非仲景意,已试甚良。

  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原文】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译文】

  阳明病,脉象迟,汗出很多,微微怕冷的,这是表症仍未解除,可发汗,适宜用桂枝汤。

  【评析】

  本条讲阳明病兼太阳表虚的症治。

  阳明病并非都是热实症,也有虚症、寒症,本条阳明病脉迟,当是阳明寒症,汗出多,微恶寒,则是兼太阳表虚,营卫不和。所以说表未解也,表未解,自应发汗解表,但汗出已多,所以不用麻黄汤,而宜桂枝汤解肌表之邪。注家大多拟定阳明病为热实症,因而解释往往牵强附会。其实早在宋代的庞安常与朱肱等已经明确指出“阳明中寒,恶寒为病在经,与太阳合病属表,可发其汗”。如果是阳明热症,即使兼太阳之表,也不可用辛温性质的麻桂,否则岂不蹈“阳盛则毙”的复辙?
 

  【原文】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译文】

  阳明病,呈现浮脉,无汗而又喘促的,用麻黄汤发汗,就可痊愈。

  【评析】

  本条讲阳明病兼太阳表实的症治。
 

  【原文】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①,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淤热②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注释】

  ①热越:里热发越于外。

  ②淤热:邪热郁滞的意思。

  【译文】

  阳明病,发热汗出的,这是热邪能够发越于外,故发黄症不可形成。若仅见头部出汗,到颈部为止,身上无汗,小便不通畅,口渴想喝汤水,这是湿热郁滞在里,势必出现肌肤发黄。主治用茵陈蒿汤。

  【评析】

  本条讲阳明湿热郁蒸发黄的症治。

  阳明发黄,多由于湿热郁蒸所致。形成湿热郁蒸的条件,主要是无汗与小便不利,无汗则热不得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泄,湿热交蒸,郁而不达,因而酿发黄疸。但头汗出,齐颈而还,乃是因湿热内郁而熏蒸于上的缘故。里热炽盛,所以渴引水浆。治疗湿热发黄,要在清热利湿。本症治以茵陈蒿汤,取其苦寒通泄,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湿去热清,则发黄自消退而愈。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

  右三味,以水一斗两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收藏知识 故事大全 经典国学 诗词大全 民俗知识 运动常识 舞蹈知识 软件教学 阅读美文 范文大全 武术学习 棋牌学习 时尚潮流 闲趣爱好 分类知识 历史天地 家庭养花 饮茶文化 宠物养殖 种植技术 果树种植 养殖技术 实用百科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生活妙招 养生知识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