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原文/译文/评析(8)
张仲景 zhuakuai.com【原文】
阳明证,其人喜忘①者,必有畜血②。所以然者,本有久淤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注释】
①喜忘:喜,作“善”字解。言语动静随过随忘,即健忘之意。
②畜血:畜,与“蓄”字同,淤血停留叫蓄血。
【译文】
阳明病,健忘的病人,则体内一定有蓄血。由于淤血久停,气血阻滞,故使人健忘。其大便虽然硬结,但易解出,且颜色一定是黑的,宜用抵当汤攻下淤血。
【评析】
本条讲阳明蓄血症的成因与症治。
【原文】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译文】
阳明病,泻下之后,心中嘈杂烦闷,肠中有燥屎的,可用攻下法。如果腹部微满,大便必然只是初硬后溏,就不可攻下。如果有燥屎内结的,可以用大承气汤。
【评析】
本条讲阳明病下后里实尚在,可攻与不可攻的辨证。
攻下是阳明燥结症的正治方法,只要使用得当,就能很快收到预期的效果。现在用泻下法之后,病人仍然心中懊而烦,这有多种原因,应当进一步分析研究,本条就是讨论这一病情的辨证论治问题。如果有腹部大满,或绕脐痛、潮热、手足汗出等症,表明肠中仍有燥屎阻结,那么,仍可用大承气汤攻下,切不可拘于下后。文中虽没有记载这些症候,但从“胃中有燥屎”句不难推知。另外从“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也可作为反证。
【原文】
病人不解大便五六天,脐腹部疼痛,烦躁不安,定时发作,这是肠中有燥屎阻结,故导致大便秘结。
【译文】
病人五六日未大便,环绕脐周疼痛,烦躁不安,发作有一定时间,这是因肠中有燥屎阻结,所以大便不通。
【评析】
本条讲肠中燥屎阻结便秘的辨证。
病人五六日不大便,如果是因肠中燥屎阻结,就会伴有绕脐疼痛,浊气蒸扰,则烦躁不安。其腹痛烦躁,所以会发作有时,乃屎气攻冲的缘故。正因为如此,烦躁腹痛发作有时,又可作为判断肠中燥屎已成的根据。燥屎既结,当然大便不通了。
【原文】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译文】
病人心烦发热,汗出之后已经解除。可是病又发作,且像疟疾一样,每至午后定时发热,这是属于阳明里热。脉实有力的,治宜下法;脉象浮虚的,治宜汗法。攻下可与大承气汤,发汗可用桂枝汤。
【评析】
本条讲脉症合参以决定汗下治疗。
【原文】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译文】
用峻泻药攻下后,病人又出现六七天不解大便,烦躁不解,腹部胀满疼痛的,这是肠中有燥屎的缘故。这样的原因是下后余热未尽,与肠内宿食相结合而成燥屎,治疗时适宜用大承气汤。
【评析】
本条讲大下之后,只要出现燥屎阻结症候,仍应用大承气汤攻下。
阳明里实症,大下之后,便通热退,自然向愈。本条提出下后复见里实的一种情况,大下后又六七日不大便,同时烦躁不解,而且腹满胀痛,这是燥屎复结,仍当再进攻下,不可因已用大下而印定眼目,遽尔改弦易辙,反而因循致误。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就是肠有燥屎的确据。关于大下之后,何以会仍有燥屎?当是因这六七日所进的食物,由于传导不畅,糟粕未能排出而滞留肠中,与余邪相合又形成燥屎的缘故,“本有宿食”,就是对燥屎复结原因的说明。当然,是否可以再下,还应以辨证为前提,如果烦不太甚,腹微满不通,那么攻下法就应慎用,尤其是大承气汤。
【原文】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①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注释】
①喘冒:喘,因实邪壅滞,气息不畅而喘;冒,因浊气上逆,而头目昏冒。
【译文】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忽而困难,忽而容易,体表时有轻微发热,喘息昏冒不能安卧的,这是因燥屎阻结所致,治宜大承气汤。
【评析】
本条讲燥屎内结,喘冒不能卧的症治。
【原文】
食谷欲呕①,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注释】
①食谷欲呕:当进食时气逆要呕。
【译文】
病人进食后想呕吐的,属阳明胃寒症,主治可用吴茱萸汤。若服吴茱萸汤后呕吐反而增剧的,则不属胃中虚寒,而是上焦有热。
【评析】
本条讲阳明寒呕的辨治。
阳明包括胃与大肠,本条提出食谷欲呕,属阳明,主要指胃寒气逆。胃主纳谷,胃气以下行为顺,胃寒则不能纳谷,胃气不降而上逆,所以食谷欲呕。既是阳明虚寒,温中降逆,自对治法,那么吴茱萸汤也自对主方了。然而,病情是复杂的,临床上食谷欲呕,服用吴茱萸汤,也间有不是痊愈而是更加剧烈的,可能是上焦蕴热的缘故。这就表明任何事物都不能视作绝对。论中所以这样叙述,正是临床实践的总结,不但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所以尤为可贵。同时也可看出临床辨证必须周密细致,切忌马虎大意。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原文】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译文】
太阳病,寸部脉缓,关部脉浮,尺部脉弱,病人发热,汗出,怕冷,不呕吐,心下痞满不适的,这是医生误用攻下所致。若无误下,病人出现不怕冷而口渴的,这是邪传阳明。若小便次数多的,大便一定干硬,其人虽然十余天不解大便,也不会有什么痛苦。若是胃中津液不足所致的口渴想要喝水的,可以给予少量汤水,以补充津液,津液恢复,则病可愈。若是水饮内蓄、气不化津所致的口渴的,宜用五苓散通阳化气行水。若是其他原因所致口渴的,可根据病情,依法施治。
【评析】
本条讲太阳表虚症可能发生几种不同症候的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