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子部

频道主页

《伤寒论·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译文/评析(5)

张仲景  zhuakuai.com 

  【原文】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译文】

  少阴病,腹泻,脉象微的,可用白通汤。若服药后腹泻不止,四肢冰冷,且摸不到脉搏,干呕,心中烦躁不安的,是阴盛格阳所致,用白通加猪胆汁汤主治。服药后,脉搏突然出现的,是阴液枯竭、孤阳外脱的征象,预后不良;服药后脉搏逐渐恢复的,是阴液未竭、阳气渐复的征象,预后较好。

  【评析】

  本条讲阴盛阳虚症服热药发生格拒的症治及其预后。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原文】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译文】

  少阴病,两三天未好,到了四五天,出现腹中疼痛,小便不通畅,四肢沉重疼痛,自行腹泻的,这是肾阳虚弱,水气泛滥。患者亦可出现咳嗽,或者小便通畅,或者腹泻更甚,或者呕吐等,主治宜用真武汤。

  【评析】

  本条讲少阴阳虚水泛的症治。

  水寒之气外攻于表,则为四肢沉重疼痛;内渍于肠,则为腹痛下利,上逆犯肺,则为咳嗽,停滞于中,胃气上逆,则为呕吐;停滞下焦,膀胱气化不行,则为小便不利。总之,这些症状的产生,都是因为肾阳衰微,水气不化,与阴寒之气互相搏结而成,所以治疗上须用真武汤温阳祛寒,以散水气。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原文】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译文】

  少阴病,腹泻完谷不化,手足冰冷,脉象微弱似有若无,身上反而不怕冷,病人面部发红,或者腹中疼痛,或者咽喉疼痛,或者腹泻过度而停止,摸不到脉搏,这是内真寒外假热的阴盛格阳症,主治宜用通脉四逆汤。

  【评析】

  本条讲阴盛格阳于外的症治。

  下利清谷,四肢厥冷,和四逆汤症相同,但身热不恶寒,面色赤,则为本症所独。且四逆汤症的脉象不过沉或微细,而本症的脉竟至微而欲绝,可见本症病势实较四逆汤症更为严重。由于阴盛于里,阳气衰微至极,所以不仅有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而且脉微欲绝,里寒太甚,阳气被格拒于外,所以表现出身反不恶寒、面色赤等假热症状。“里寒外热”正是其病机和症候特点,所谓“里寒外热”,是指内真寒而外假热。正因为本症的病机是阴阳格拒,症情较重,所以或然症甚多,若脾肾阳虚,气血凝滞则腹痛,阴寒犯胃则干呕,虚阳上浮,郁于咽嗌则咽痛,阳气大虚,阴液内竭,则利止而脉不出。此时无论在症状上或病情上都较四逆汤症严重,故用通脉四逆汤主治,于四逆汤中倍用干姜,并加重附子用量,以急驱内寒而恢复即将越脱的阳气。

  本症面色赤是属虚阳浮越之征,应与阳明病面合赤色属于实热者相鉴别。虚阳浮越的面色赤必红而娇嫩,游移不定,且必伴有其他寒症;阳明病的面合赤色是面部通赤,而色深红,必还有其他热症。本症身热反不恶寒,也非阳明身热恶热之比,阳明身热为里热熏蒸,按之灼手;本症身热为阳浮于外,病人虽觉热,而热亦必不甚,并且久按则不热。它如实热症有口舌干燥、大渴引饮;假热症口和舌润,虽渴亦不能多饮,或喜热饮,都可作诊断的参考。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赤色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原文】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译文】

  少阴病,四肢冷,病人或有咳嗽,或见心悸,或见小便不通畅,或见腹中疼痛、腹泻、下利兼后重的,皆因肝郁气滞所致,主治宜用四逆散。

  【评析】

  本条讲肝胃气滞,阳郁致厥的症治。

  本症四肢逆冷,和以上几条少阴病阳虚阴盛四肢逆冷,其性质是根本不同的。此症四逆,由肝胃气滞,气机不畅,阳郁于里,不能通达四肢所致,是症逆冷,在程度上并不严重,且无其他虚寒见症,在辨证上也是不难区分的。本条所以冠以少阴病,列于“少阴篇”主要为了鉴别辨证。根据本症的病机特点,还当有腹中痛,泄利下重等症状。因为肝木有病,每易侮土,腹痛泄利下重,正是木邪乘土,肝气不舒的表现,所以用四逆散疏肝理气,透达郁阳。柯韵伯认为“泄利下重”四字,应该列在“四逆”句之后,不应当列入或然症中,理由颇为确切。至于或然症中的咳,是肺寒气逆,故加五味、干姜以温肺而收气逆;悸为饮邪侮心,故加桂枝通阳化饮;小便不利,乃水气不化,故加茯苓淡渗利水;下重为气郁于下,故加薤白以利气滞。如果确是虚寒腹痛,附子亦可酌量加入。
 

  四逆散方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原文】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译文】

  少阴病,腹泻六七天,咳嗽,呕吐,口渴,小便不通畅,心中烦躁,不能安眠的,是阴虚水热互结,主治宜用猪苓汤。

  【评析】

  本条讲阴虚有热,水气不利的症治。

  本条少阴病下利,伴有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如与“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相参,可知本症亦当有小便不利,所以总的病机是阴虚有热,水气不利。水气偏渗大肠则下利,水气上逆,犯肺则咳,犯胃则呕;水气内停,津不上布则渴;阴虚有热,上扰神明,则心烦不得眠,湿热内停,水气不化,故小便短赤。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两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原文】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译文】

  得了少阴病,才两三日,就口燥咽喉干。治当急下,宜用大承气汤。

  【评析】

  本条说明燥实伤津,真阴将竭,治当急下。

  少阴病用大承气汤急下,其病理机转多属于热邪亢极,津伤邪结,若不急下在里之实邪,则燎原之火有竭尽西江的危险,所以必须急下,才能救被耗之阴。本条主要论述土燥水竭,治以急下阳明之实,而救少阴之阴。然而叙症太简,只有口燥咽干一症,作为辨证眼目则可,如竟作为急下依据,似嫌不妥,必须结合全部脉症,进行分析,始可不误。

收藏知识 故事大全 经典国学 诗词大全 民俗知识 运动常识 舞蹈知识 软件教学 阅读美文 范文大全 武术学习 棋牌学习 时尚潮流 闲趣爱好 分类知识 历史天地 家庭养花 饮茶文化 宠物养殖 种植技术 果树种植 养殖技术 实用百科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生活妙招 养生知识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