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集》卷十一新乐府辞(3)
郭茂倩 zhuakuai.com兵车行①
唐·杜甫
【原文】
车辚辚②,马萧萧③,行人④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⑤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⑦云霄。道傍过者⑧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⑨频。或⑩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注释】
①行:本是乐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但《兵车行》是杜甫自创的新题。②辚辚:车行的轧压声,车轮声。③萧萧:战马嘶鸣声。④行人:这里是指行经咸阳桥的新征军士。⑤走:奔跑。⑥咸阳桥:在咸阳西南,横跨渭水的一座大桥。⑦干:冲。⑧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⑨点行:当时征兵用语,即按名册点名征召出征。“但云”以下,全是行人的答话。⑩或:不定指代词,有的人。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裹头:以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武皇:汉武帝刘彻。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因为二者都有穷兵黩武之举。开边:用武力开拓边疆。荆杞:荆棘与杞柳,都是野生灌木。长者:上文的“道傍过者”,即杜甫。征人敬称他为“长者”。役夫敢申恨: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译文】
战车隆隆地响过,战马不停地嘶鸣;出征的士兵,欲把弓箭佩挂在了腰上。爹娘、妻子和儿女跑着为被征的亲人送行,出征队伍踏起来的尘土遮住了咸阳桥。送行的人有的扯住亲人衣裳,有的因情绪激动而以脚跺地,拦堵着京郊大道放声哭号,哭声一直冲上了九重云霄。路旁经过的人询问出征士兵,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有的人四十岁到西部边疆去种田。去时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巾,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野生的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况且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喊叫。
【赏析】
这是一首反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治讽刺诗,可能作于天宝十年(751)。天宝以后,唐王朝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征战越来越频繁,战争的性质,已由天宝以前的制止侵扰、安定边疆,转化为残酷征伐。连年征战,给边疆民族和中原人民都带来深重的灾难。全诗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战争所带来的痛苦。地方官吏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横征暴敛,百姓更加痛苦不堪。这是诗人深切地了解民间疾苦和寄予深刻同情的名篇之一。
塞上曲①
唐·王昌龄
【原文】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②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③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④,矜⑤夸紫骝⑥好。
【注释】
①塞上曲:唐代的《塞上曲》、《塞下曲》,由汉乐府中《入塞曲》、《出塞曲》演化而来,内容多写边塞战争。②萧关: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③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以及陕西一部分。④游侠儿:自恃勇武、讲义气而轻视生命的人。⑤矜:骄傲自夸,自命不凡。⑥紫骝:泛指骏马。
【译文】
初秋时分,知了在桑林里鸣叫。八月,只见在萧关的道路上,士兵频繁地出塞入塞,到处芦草枯黄,一片荒凉。从古至今幽州和并州的健儿都在沙场度过一生。千万不要学那些游侠儿骄奢放纵,只知夸耀自己的紫骝骏马。
【赏析】
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诗由征戍边塞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非战之情。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向沙场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本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塞下曲五首
唐·李白
其一
【原文】
五月天山①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②。晓战随金鼓③,宵眠抱玉鞍④。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⑤。
【注释】
①天山:指祁连山。②“笛中”两句:只能在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乐曲,却看不到柳色青青的春景。《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③晓战随金鼓:拂晓随金鼓声与敌作战。金鼓,以金装饰的珍贵的鼓,古代军队在作战时要击鼓前进。金鼓与玉鞍对举,金和玉都是修饰语。④宵眠抱玉鞍:晚上抱着马鞍露宿守卫。玉鞍,装饰华贵的马鞍。⑤楼兰: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鄯善东南。这里指楼兰国王。
【译文】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而祁连山的五月还在大雪纷飞,那里没有鲜花盛开,只有彻骨的寒冷。战士们只能在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乐曲,却看不到柳色青青的春景。他们戍守边疆,十分辛劳。拂晓随金鼓声与敌作战,晚上抱着马鞍露宿守卫。战士们来戍守边塞,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们愿意腰挎宝剑,身赴楼兰绝域,为国立功。
其二
【原文】
天兵①下北荒,胡马欲南饮②。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③。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④。何当破月氏⑤,然后方高枕⑥。
【注释】
①天兵:指汉朝军队。②胡马欲南饮:匈奴贵族妄图到南方饮马。③直:但,只。衔恩:受恩。甚:很多。④“握雪”两句:在沙漠上抟雪而食,在田野里拂沙露宿。握雪,捏雪成团。海,瀚海,大沙漠。陇头,田野。⑤何当:何日。月氏:汉代西域国名,在今甘肃西部一带。⑥高枕:即高枕无忧。《汉书·匈奴传》:“故北狄不服,中国未得高枕安寝也。”
【译文】
汉朝军队意欲攻下北方荒漠,匈奴贵族妄图到南方饮马,两方都期望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好夺取更多的土地。汉军的战士们在战场奋力拼杀,只是因为他们受到朝廷和皇帝的恩典很多。他们在沙漠上抟雪而食,在田野里拂沙露宿,条件虽然很艰苦,但绝不后退。什么时候才能消灭掉月氏,到那时他们才能高枕无忧。
其三
【原文】
骏马如风飙①,鸣鞭出渭桥②。弯弓辞汉月③,插羽破天骄④。阵解星芒尽⑤,营空海雾销⑥。功成画麟阁⑦,独有霍骠姚⑧。
【注释】
①骏马如风飙:骏马奔驰疾如暴风。飙,暴风。②鸣鞭:挥鞭。因鞭挥动即发出响声,故称。渭桥:长安城西面咸阳东南渭水河上的一座大桥,是古代从长安到西域的要道。③辞汉月:离开中原的意思。④羽:指箭,因箭杆上有羽毛,故称。天骄:指匈奴。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首领单于曾自称:“胡者,天之骄子也。”⑤阵解:指队伍瓦解。星芒:星的光芒。古代迷信说法:当客星的光芒变成白色时战争就要爆发。⑥营空海雾销:这句指战争胜利结束。海雾,喻战场上烟尘弥漫。⑦麟阁:即麒麟阁。汉高祖时造。据《汉书·苏武传》记载:汉宣帝甘露三年,曾画十一位功臣像于阁上。这里是用画像于麒麟阁来表示卓越的功勋和荣誉。⑧霍骠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因功封嫖姚校尉。
【译文】
骏马奔驰疾如暴风,兵士们挥动马鞭驰出渭水河桥,奔赴西域战场。他们为征战离开中原,带着弓箭去击破傲慢无礼的胡人。胡人的队伍瓦解,战场上烟尘弥漫,汉军取得了胜利。击破胡军后,功臣的画像将被画于麒麟阁,以表彰他们卓越的功勋,这样崇高的赫赫的战功只有霍去病能够担当得起。
其四
【原文】
塞虏乘秋下①,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②,战士卧龙沙③。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④。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⑤。
【注释】
①塞虏乘秋下:匈奴乘着秋天兵强马壮的时候,大举南侵。塞虏,对匈奴的贬称。②分虎竹:受命带兵出征的意思。虎竹,古代发给将帅的兵符,分铜虎符和竹使符两种,朝廷和领兵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或调动军队时对合起来作为凭信。③龙沙:也称白龙堆。这里泛指塞外沙漠之地。④“边月”两句:月光伴着弓影,霜花拂着剑锋。描写战士夜行军的情状。⑤“玉关”两句:战士还远没有进入玉门关,少妇可不要长叹呀。殊,远。
【译文】
匈奴乘着秋天兵强马壮的时候,大举南侵,汉军派出兵力进行反击。将军奉命带兵出征,战士们在塞外沙漠之地安扎。战士们夜晚行军十分艰苦,月光伴着弓影,霜花拂着剑锋。战士还远没有进入玉门关,少妇可不要长叹呀!
其五
【原文】
烽火①动沙漠,连照甘泉②云。汉皇③按剑起,还召李将军④。兵气天上合⑤,鼓声陇底⑥闻。横行负⑦勇气,一战静妖氛⑧。
【注释】
①烽火:古代边境上夜间举火报警的信号。②甘泉:陕西淳化有甘泉山,秦时在此山造甘泉宫,汉武帝曾加以修理,作为避暑处。《史记·匈奴列传》:“胡骑入代(郡名)勾注(山名)边,烽火通于甘泉、长安。”这句指报警的信号传到京城。③汉皇:指汉武帝。④还:仍旧。⑤兵气:战斗气氛。合:满,弥漫的意思。⑥陇底:山坡下。⑦负:凭,靠。⑧静:平息。妖氛:指侵扰边疆的匈奴贵族。
【译文】
边境上燃起了烽火,沙漠上又兴起了战事。报警的信号迅速传到了京城。汉武帝十分愤怒,按剑而起,仍旧召见将军李广。战斗气氛顿时弥漫中原大地和边境地区,战争十分激烈。擂动的鼓声在山坡下都能清楚地听到。横行倚靠的是勇气,期望一次战役就能平息匈奴的侵扰之患。
【赏析】
《塞下曲》,唐代的新乐府辞,其源自汉乐府的《出塞曲》,内容主要描述边塞的征戍生活。这组诗以汉武帝平定匈奴贵族侵扰的史实,谱写了一曲热情洋溢的战斗颂歌。诗中描绘了将士们餐雪卧沙、日夜奋战的动人景象。这一组诗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塞下曲二首
唐·王昌龄
其一
【原文】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①。昔日长城战,成言意气高。黄沙足②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
①临洮:即今甘肃岷县,因其地临洮水,故名。秦代蒙恬筑长城,西边的起点即在临洮。②足:满的意思。
【译文】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凌乱夹着野草。
【赏析】
这首乐府曲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其二
【原文】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①桑。遥见胡地猎,鞲马②宿严霜。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注释】
①雁门: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为古塞,地势雄险。②鞲(ɡōu)马:谓装备坐骑,不卸鞍鞯鞲。鞲,用革制成,射箭的时候用来束衣袖。
【译文】
秋风在夜晚暗暗吹过边塞的河流,吹过雁门的桑田,边地一片萧瑟。远远地能够看见胡地有人在打猎,虽说还不是秋天,边塞却已经十分寒冷,战士们只能在严霜中风餐露宿。在战场上,兵士们被分成五道作战,孤军奋战,身经百战。战士们虽然英勇,结果功劳多的反而会被下狱,想起这,真是让战士们伤心啊。
【赏析】
诗歌主旨含有非战之意,作者主观上并没有言反战,而这种情绪通过对战场荒凉凄惨景象的描述流露出来。